1993年7月18日一早,夏克强副市长就来到本报首届“夏令热线”报道组,和我一起接听了热线开通后的第一批市民来电。他边听、边问、边记,一连接听了好几个电话,并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提出了解决市民日常生活矛盾时“先解决问题再分清责任”的重要原则。从此,这个原则始终是“夏令热线”衡量是非曲直的一把尺子。
1993年7月18日,作为上海新闻界的首创,本报正式推出了“夏令热线”特别报道活动。由于创意独特,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民解忧、帮民所需”的精神,活动一经亮相,其社会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一炮打响之后,一年一届、不断创新,广大市民誉称为“为民热线”、“贴心热线”;上海市有关领导始终给予大力支持,每年开通之日都会亲临报社接听受理市民电话,并对做好热线工作发表指导性意见。短短5年,“夏令热线”已被打造成为本报的一个特色栏目、品牌项目。
这个创意,是由本报经济生活部主任潘新华、副主任何锦新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在讨论如何搞好夏令经济报道时感到,夏令是市民日常生活中矛盾爆发最为集中的季节,往往缺水、断电,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加上不少人家住房拥挤,导致邻里纠纷多发,髙温还常常造成部分商品供应暂时出现“短缺”。而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方面,在高温季节,由于社会上各种大型活动减少,往往缺乏新闻“热点”,因而夏季的报纸版面较之其他季节,常常显得“疲软”。于是,在既可以发扬晚报为民排忧解难、多办实事的优良传统,又可以提供更多“新闻源”,丰富新闻版面的两者兼顾中,他们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举办“夏令热线”特别报道,即通过接听市民“急难愁”电话,然后利用报社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一方面由记者跟踪采访,加以舆论配合,从而促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经济生活部的这个髙招,得到报社党政办公会议的一致认可。这个创意和有关实施方案,向时任副市长的夏克强作了汇报,得到他的热情支持,并同意出任这项活动组委会的名誉主任。
首届“夏令热线”特别报道活动由本报和上海市公用事业局联合主办,该局局长王文忠和我担任组委会主任。7月18日一早,夏克强副市长就来到本报“夏令热线”报道组,和我一起接听了热线开通后的第一批市民来电。他边听、边问、边记,一连接听了好几个电话,并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提出了解决市民日常生活矛盾时“先解决问题再分清责任”的重要原则。之后,这个原则一直成为“夏令热线”衡量是非曲直的一把尺子。那天中午,他还和我一道来到曹杨新村,向上午打电话的一位居民了解具体困难,并责成随行人员限期解决。
此项活动历时1个半月,其间共接听投诉、咨询、报修电话4万余件,于8月31日暂告一个段落。在总结研讨和颁奖大会上,我就这次特别报道成功给新闻工作带来的启示,谈了三点粗浅体会:第一,报纸要很好发挥喉舌、耳目和桥梁作用,就要善于抓难点、热点,并以此作为报道的重点;第二,通过开展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活动,依靠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发动广大读者的参与,这是新时期发扬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优良传统的重要形式;第三,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发扬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精神,就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它找我”为“我找它”。
“夏令热线”之所以会常办常新,首先取决于广大市民的全力支持和配合。5届“夏令热线”为民排忧解难何止成千上万,问题解决后他们那种饱含感激的神情,令人难以忘怀。在他们当中,有的寄来了感谢信,感谢记者为民代言的担当精神;有的居委会送来锦旗,表彰本报热线为民造福一方,称之为“爱民热线”、“贴心热线”;有的给本报来电,诉说拖了几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后的喜悦。有一位老干部专门寄来一首《西江月•夏令热线赞》的词:“长夏骄阳如火,申城笼罩高温。时时断电苦居民,热浪浇心难忍。开设热线媒体,沟通万众声音。排忧解难好精神,服务人民是本。”其次,年年有策划,年年有新意,也是常办常新的原因之一。第一届“夏令热线”,形成了各有鲜明主题的三次“小高潮”。第二届“夏令热线”,把一个月的时间分为4个“主题周”:排忧解难周、窗口透视周、环保巡访周、市民形象周。这4个专题,既有内在联系,又逐步推进。1997年第五届“夏令热线”,实现了全市17条热线联网,并且策划了新村地区热线开通、雁荡路大型咨询夜市、热线大家谈、服务明星表彰四大系列,使整个“夏令热线”特别报道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如此等等。
“夏令热线”从1993年7月“呱呱坠地”,到1998年6月我调离时的五度春秋,始终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除上面提到的夏克强副市长外,在第二届“夏令热线”开通时,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都对“夏令热线”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7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两次委托秘书给本报“夏令热线”打来电话说,黄菊同志获悉“夏令热线”特別报道活动即将开始后,表示肯定和支持,希望有关部门的干部职工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为民造福。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匡迪也在一次防汛现场会上提到本报举办的“夏令热线”,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进一步做好夏令防汛抗灾和高温供电等各项工作。可以说,这是“夏令热线”常办常新的关键之所在。
相关阅读:
文章来源:“新闻记者”微信公众号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新民网茶馆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newteahouse
无节操、有道理
最麻辣,最有趣的时事脱口秀!
你今天脑补了吗?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04208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64023633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shsxwddwyh@163.com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