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4月2日,事故发生后,驱动链条断裂的电梯立即停运。
【新民网讯】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 4月2日,上海市静安寺地铁站7号线至2号线的换乘通道中,一部上行自动扶梯(设备代码35003101062009110044,设备制造单位:广州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突然发生逆行,造成十几个人受伤。分析人士指出,看似是一个小部件问题,背后却是按时维保没有发现的“大隐患”,在频繁使用电梯的都市,每一次电梯事故都会牵动人心。
奥的斯曾发生冒烟困人事故
据悉,发生事故的电梯由上海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安装保养分公司负责日常保养维修。初步调查发现,直接原因为自动扶梯驱动链条断裂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近年来,奥的斯电梯至少发生过三次逆行事故,其中2010年底和2011年7月,深圳和北京的地铁站出现过电梯逆行事件,原因是螺栓松脱、断裂和链条脱落。不仅如此,2011年7月,有报道披露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奥的斯扶梯突冒大量黑烟,商城的多部电梯出现过故障;青岛、西安等地曝出奥的斯电梯困人事故。
奥的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已成为奥的斯最大的市场,“我们的目标正是‘零事故’。”然而,事故一再发生。
维保单位难留高技术工人
上海电梯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螺栓或链条问题说明,该电梯质量及管理存在漏洞,究竟是技术不过关,还是维保人员责任心不够,需要进行调查。针对电梯“超负荷运行”的猜测,业内专家表示,这一解释不太说得通,虽然公共场合的扶梯使用频次高、时间长、人数多,但一个台阶最多容纳两个人,充其量也就是“满载”,而设计必须留有余地,“关键还是维保没有发现隐患。”
据分析,电梯事故原因比较复杂,有设备本身的,也有维保的问题。据介绍,我国电梯维保的主要依据是《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维保单位按照合同,受物业公司的委托对电梯进行15天一次的维保。
上海电梯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如今多数维保单位规模小、能力弱、待遇差,难以培养和挽留高水平技术工人。一些电梯使用单位为了降低费用,采用挂靠的方式招聘社会人员自行保养,导致低价竞争愈演愈烈;由于技术培训不足,维保人员严重流失。
粗略测算,上海电梯保有量已超17万台,而维保人员不足5000人,以每次维保三人一组计算,每组一年要照顾超百台电梯;如果每台电梯每年维保24次,每次维保两小时,每组人每天要工作13个小时,可见维保人员缺口之大。
电梯安全管理存三问题
2013年的数据显示,仅上海住宅小区在用电梯已达8万台左右,其中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数量为1.43万余台,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数量为3300余台,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电梯数量为383台。上海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的电梯安全管理,一是责任主体不明确,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职责经常不履行;二是电梯日常维保和维修、更新或改造的资金不落实;三是维保人力不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下降。
上海盛联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状说,电梯运营中的所有权、使用权、物业管理权、技术管理权和具体使用者,往往是多个主体,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分析,我国地铁等公共设施客流量大,可在客流量大的扶梯口,设置专门人员操作紧急按钮,发现人员摔倒马上紧急制动。专家建议,要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必须切实落实好维保责任,理顺维保价格;规范电梯维护保养、使用管理,组织开展电梯维保领域专项整顿行动等。
【最新进展】
质监要求奥的斯排摸全市同型号扶梯
记者 张昱欣
晨报讯 针对4月2日上午地铁静安寺站自动扶梯逆行事故,目前,质监部门已组织专家进一步深入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事故发生后,上海地铁迅速开展了全网自动扶梯的安全隐患排查。此外,由于造成故障的直接原因为自动扶梯驱动链条断裂,目前质监已要求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立即对本市同型号的自动扶梯进行全面排摸,排查驱动链条的可靠性和附加制动器的有效性。
奥的斯公司则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已由专家和高层团队组成多部门工作组,配合有关部门彻查事件原因。(据新闻晨报)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11 021-52921234转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