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心灵创伤仍未愈合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王天然     编辑:杜雨敖     2021-03-11 14:32 | |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事故,导致1.5万余人死亡、2000余人失踪、3000余人间接死亡,另有数万名灾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走上逃难之路。

  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为期十年的灾区复兴计划,然而在本该走向复兴终点的今天,日本政府又将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个十年。受灾地距离真正的复兴,似乎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日本政府曾对2021年成功完成十年灾区重建工程寄予厚望,认为这是能够改变国家长期以来低迷氛围的重要时机。然而在新冠疫情蔓延的阴影之下,希望的火焰日渐衰弱。

  3月11日,日本宫城县民众在海边为大地震中的遇难者祈福。IC图

  灾民生活并不乐观

  十年前的这场大地震是日本有观测史以来最大一次地震,也是日本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灾难。地震和海啸损毁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三个机组,随之而来的核泄露事故引发了日本全国的反核游行,并一度导致近47万人流离失所。十年后的今天,事故现场仍残存大量放射性物质,核废炉及污染物的处理十分困难。不仅核电站周围地区核辐射依然超标,核污水的净化和排放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恐慌。

  大地震过后,满目疮痍。IC图

  背井离乡避难的灾民们,十年来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截至今年1月,受灾最严重的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三县仍有4.2万人继续着他们的避难生活。其中,仅在福岛县,就有近3万人选择在县外继续自己的避难生活。现年65岁的高山恒明曾在距离福岛核电站仅5公里远的福岛县大熊町经营一家荞麦面店,核泄露事故完全夺走了他原本普通而平静的生活。由于核辐射严重,他不得不举家撤离。一家人在东京都町田市开始了避难生活。“就算回到町田的房间里,我也没有回家了的感觉。”在避难生活的精神压力之下,高山失去了味觉和嗅觉,至今仍在接受治疗。这对于经营餐馆的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我作为一个手艺人的人生,就这样结束了。”

  灾区人口持续外流

  截至2020年12月,由日本政府主导的灾难地区住宅建设和城市复建工作均已完成,一座座崭新的城市伫立在废墟之上。早在2020年3月底,日本政府就解除了所有核辐射区域的避难指示,做好了迎接灾民回归的准备。但是,重建的城市迟迟无人返回居住,很多灾民打算在避难地开始新的生活,甚至原本住在这里的居民也渐渐搬离。

  搬走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过高核辐射的年轻人,这又导致了灾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据统计,包括日本东北地区最大城市仙台在内的受灾区域,自灾难发生以来,人口持续外流。灾后九年,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三县减少人口超过30万。担心核辐射,经济不佳难以就业,老龄化和人口贫困问题加剧,孤独和不安从未消散……对于灾民来说,复兴的感觉并不真实。废墟可以清理,房屋可以重建,可是灾民们的心灵创伤却迟迟没有愈合。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这次灾难发生以来,有4000人“因长期避难致使健康恶化”等原因死亡。

  努力留住灾难记忆

  对灾难的记忆,是人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后的反思与重建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每年3月11日,日本政府都会举行大规模追悼仪式,以祭奠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2020年,为了防止新冠病毒感染扩散,这项仪式被取消了。今年的3月11日,日本政府将在地震发生的下午2时46分举行全国默哀活动,并在国立剧场举办十周年追悼仪式。

  3月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在福岛向遇难者献花。GJ图

       从震灾中得到的教训可以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并为后续预防灾难提供更多有效方法。“3·11”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开启了日本社会对于科技进步与人类生命意义关系的反思与讨论。对于这场灾难的记忆,更多的则是落在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记忆中。十年时光匆匆流逝,大部分人关于地震的记忆开始渐渐模糊、风化。日本民众普遍表示,对“3·11”及灾区现状的关心正在逐渐淡漠,而随着如今新冠疫情在日本的蔓延和东京奥运会的悬而未决,福岛所经历的悲惨往事早已被淹没在不断产生的新话题中。但是对幸存者而言,灾难带来的创伤并不因时间而愈合,也不因遗忘而被抚平。不管对于逝者还是幸存者,灾难都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今年是日本政府举办“3·11”大地震追悼仪式的第十个年头,也将是日本从政府层面为这次灾难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性追悼仪式。从此以后,对“3·11”这场灾难的记忆,将从国家走向个体。

  “3·11”幸存者们的记忆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传递呢?一些社会力量正在为此努力。近年来,日本各地纷纷展开“莫让震灾记忆风化”的提议,企图通过对这场地震进行文字影像记录来让人民记住这场灾难。为了逝者,为了自己,也为了叙述给将来的人们。没有人能够阻挡时间的流逝,如果没有这些灾难记忆,那么人们对灾难的理解将止于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灾难不只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对灾难的记忆丰富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更沉淀着每一个普通个体对自身意义的思考。

  日本东部沿海的南三陆町遭受海啸时的景象。GJ图

  “3·11”大地震十年后的南三陆町。GJ图

       “比起回顾过去,我更想面向未来。”核泄露事故难民高野仁久说。然而,不回顾过去,何以面向未来?“3·11”十年祭,我们也应该思考,什么才是灾难的意义。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王天然 (复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博士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