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十分上海·岁月特辑 | 上海最后的传呼电话亭:一位88岁的老人与记忆中的拨号音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     编辑:尹尚胜男     2019-08-04 09:30 | |

  繁华之中抚人心,最是平凡烟火气。人间烟火本指“炊烟”,充斥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特大型城市,支撑起它的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流光溢彩的霓虹……还有弥漫于大街小巷的烟火气。弄堂里的烟纸店、小区口的电话亭、闹市区的花鸟市场、街巷中的弹棉花胎店……无处不在的烟火气便利了生活,也温暖着人心。随着城市发展,烟火气也变得五光十色——精致、小资、情调等渐渐渗入到日常。过去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店、那些地方慢慢消逝在滚滚洪流中,这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本周起“十分上海”栏目推出“岁月特辑”,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些难以忘却的岁月,捕捉城市记忆的点滴,记录那即将消逝的烟火气。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新民晚报·新民网】浦东大道2511弄门口,有一处不到3平方米的公用电话亭——一块白色小搁板从木窗户里伸出,上面是一台橙色的电话机。

  这是上海最后的传呼公用电话亭,88岁的吕树生在这里一坐就是25年。

  “曹阿姨,侬屋里厢亲眷来电话了,叫侬明朝吃喜酒……”“7号301,周家爷叔,倷倪子长途电话来了,奥扫来听。”“小董在伐,侬娘叫侬收衣裳了!”吕树生还记得电话亭刚开始营业时的热闹。

  1994年,他和妻子从浦西搬到浦东。一年后,为解决300多户居民“打电话难”问题,居委会特意在小区门口搭了个小房间:4部公用电话机,3名值班人,一张公用电话承办证,那个年代每个社区的标配——传呼公用电话亭开张了。

  吕树生的老伴是第一批传呼员。“过去是早上7点到晚上7点,传呼员必须熟悉每家每户,5分钟内找到人,拿喇叭在楼下喊话,不然电话搁在那里都是钱啊……”吕树生回忆。如今他上午8点开门,下午4点就关门了。

  时光如梭。吕树生有些寂寞,“2009年我爱人去世了,以前我是‘临时工’,就想着接她的班吧,我对电话亭有感情。”

  走进这小小电话亭,靠墙摆着三层大木架,“有创可贴、螺丝钉、玻璃胶、打气筒,方便来往的人。”吕树生说,“曾经还买了个冰柜,夏天卖卖冷饮。”1997年,上海全市安装家庭住宅电话总量达到70万部。“到2000年左右,生意就淡了。”

  传呼电话失去了竞争力,但电话亭并未就此冷清下来。

  我们的拍摄在6月初,小区门口穿堂风呼呼地吹,许多老人都习惯坐在电话亭门口聊天。“大家都是20多年的老邻居,喜欢在这里噶三胡。”阿姨爷叔们说。

  小小电话亭,有老人的相守相依,有邻里的人情冷暖,有生活的发展变迁。吕树生和它一起经历了那段上海人记忆里的岁月,那么平常,又那么热闹。

  (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

  《十分上海》还去过这些地方>>>点击回顾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