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相声大会7日在群艺馆星舞台举行一场展演。新民网 李若楠 摄
【新民网讯】在北方更为盛行的相声,在海派城市上海能引发怎样的共鸣?昨晚(7日)在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相声大会的一场系列展演上,观众用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上海滩活跃着一批民间相声团队,他们的表演接地气、有灵气;而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说哪种方言,只要喜闻乐见,就会在观众中有人气、受喜爱。
参赛平均年龄30岁 他们为相声着迷
早在去年市民文化节戏曲曲艺大赛举行之时,海派相声就作为曲艺大赛中的一个小板块与其他曲艺门类一起展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一批年轻人的亮相也让主办方眼前一亮,对海派相声的未来充满期待。今年市民文化节组委会在策划时特地设了相声大会,由长宁区主办,让这个在上海属于小众艺术走进市民大众的视野,给大家带来更多欢乐。
由于相声是北方的艺术形式,其幽默、亲民的风格,成为市民百姓特别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但上海是滑稽的天下,“相声艺术在上海的文艺演出圈内,只能算是点缀,真说真演不多。”评委、著名相声演员高龙海说。对此,主办方在报名之初就下社区动员,没想到,随着相声大会的展开,受到各区县、市曲艺家协会的积极支持,众多相声爱好者们自发地聚拢到“市民相声大会”的“旗帜”下,几十个团队和个人主动报名参赛,经过评委们的初评复评,最后有25个团队和个人共28个节目参加了本次为期四天的展演活动。评委高龙海笑称“令人瞩目”。在展演节目中,年龄最大的演员60多岁,年龄最小的10岁,但绝大部分演员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平均年龄30岁,几乎成了年轻人的聚会。这也让该赛事成为今年市民文化节中平均年龄最轻的赛事。
除了“个体”报名参赛外,几乎网罗了活跃在上海舞台上的所有民间相声团队,有几个在上海已有较的知名度。其中部分社团是由一群来自北方的80后新上海人创办。“相声在上海从出现到扎营并呈现小小的繁荣,与这批年轻人多年的奋斗分不开。”评委高龙海说。有为海派相声发展悉心耕耘十年,立足高校传播和社区巡演的田耘社;主打剧场的品欢相声会馆和主打职场的白领社,有近年来由土生土长的上海80后、90后新生代演员组成的喜乐汇、九乐堂等海派社团,他们扎根社区,也逐渐受到观众的喜爱,他们一边说着相声,一边顺带着演滑稽戏;还有来自学校的相声爱好者,复旦大学、惠民中学和小荧星艺术团的大、中、小学生们。他们对相声的喜爱和追求往往与家庭、学校及相声社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展演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三代海派相声爱好者同台说相声。
助海派相声发展 区县、社区推多项措施
“在上海,有着那么一群爱好相声的人,特别以80后为主的年轻人,他们热爱相声艺术,且不满足于只当观众,通过自学、模仿,进而拜师学艺,自己走上舞台,成了相声演员。”主办方负责人长宁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说。
相声在上海越来越热,年轻人越聚越多,如何推动海派相声艺术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是主办方在策划活动时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次相声大会是一次市民“笑星”的征集招募,我们以展示演出的方式向更多的市民传播推广相声这门独特的幽默艺术,通过相声大会为市民“笑星”们搭建更好的舞台,推动相声艺术在上海的发展。”叶笑樱说。主办方在搭建这个展示舞台的时候也希望能引起社会关注,共同为海派相声的发展推波助澜。
如今,不少区县、社区已开始关注并且扶持相声团队,长宁区从去年开始扶持田耘社,开设了长艺相声茶馆,搭建公益平台,免费提供场地,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并籍此培育观众,推进社团成长。徐汇区和田林街道对田林九乐堂、徐汇区和徐家汇街道对喜乐汇,普陀区对真如镇三人行工作室等都给予了扶持,此举不仅丰富了群文活动的内涵和品类,也促进了这些年轻社团的健康发展。评委高龙海呼吁,希望通过市民相声大会,吸引更多的人对相声及这群说相声的年轻人的关注,通过各方努力,让相声这门源自北方的艺术在上海结出新的果实,并与其他艺术一道繁荣上海的文艺星空。(新民网 李若楠)
新民网茶馆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newteahouse
无节操、有道理
最麻辣,最有趣的时事脱口秀!
你今天脑补了吗?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11 021-52921234转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