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刘巧云参赛选手,67岁,松江区退休教师
一颗不老的诵读之心—刘伯温二十一世孙刘巧云
声情并茂,“本兰”诵读技压群芳
市民文化节松江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复赛现场,评委选手依入场,秩序井然。在一群年轻的选手中间,一位半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进入我们的视野。老人选择的诵读文章是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尽管普通话并不标准,但老人声情并茂的演绎将大家带到了那个铁马金戈的年代,纯真少女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凭自己高超的武艺和非凡的智慧,立下汗马功劳。在胜利归来后,又不贪图高官厚禄,甘心重返家园过平和的生活。花木兰深明大义、勇敢顽强的高尚人格以及替父解忧、为国尽忠的奉献精神不仅让老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她情真意切的诵读还也感染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有的观众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有的评委说她的诵读是“艺惊四座,技压群芳”!
名门望族,翰墨书香
带着好奇,我们走进了这位有故事的老人。老人今年六十七岁,名叫刘巧云,曾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退休十几年来,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文娱活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佼佼者。刘巧云是明朝开国元勋,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刘伯温的第二十一世孙,她佩服先祖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祖父刘方厚,人如其名,是浙西一位方正厚道的乡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祖父曾救过粟裕部队,用威望与智慧挽救过不少红军将士的生命,自己却遭受了国民党的迫害。“祖父在我眼里始终还是那位个子不高、白色胡须、身体微胖、非常慈爱的老人。”外公是湖南衡阳的秀才,曾在当地任职法院院长。父亲就读于杭州铁路学堂,后在铁路工作。母亲在教会中学毕业,在政府部门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刘巧云的老母亲今年九十二岁高龄,擅长琴棋书画,现仍在湖南衡阳,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生活。
名门望族,翰墨书香。正统的教育、务实的家风让刘巧云崇敬英雄名仕,追求卓越人格,热爱诗词歌赋,钟情传统文化。她既敬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也崇拜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她既钟情李白“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浪漫主义的豪迈壮志,也喜爱辛弃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新宁馨的平和心境。家庭出身给了她光环,也让她遭受了磨难。高中毕业后,她被迫下乡,在那个将毛泽东诗词奉为圭臬的年代,她带去的苏词、宋词以及外公的诗文手稿通通被烧毁。在农村的五年中,她没有书读,仿佛苦难没有尽头。但她不畏艰苦,踏实肯干,希冀有一天回到城市。
七三年,邓小平对知青网开一面,她得以参加高考,还成了当地的状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看到了命运的曙光,但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玩笑。显赫且复杂的出身却让她落榜了。在绝望透顶时,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她以补录生的资格进了该校,从此与诗词歌赋、传统文化再续前缘。这些心灵的营养消磨了刘巧云曾历经的苦痛,也慰藉了她的未来人生。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一所高中任教,家族教育的潜移默化以及自己的厚积薄发让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刘巧云说:“比起古代的仁人志士,比起很多人所遭受的困难,我经历的那些不算什么,我感谢国家。”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参加此次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上,刘巧云坦言,面对那些年轻、有知识的参赛大学生,她一个已经当了外婆的老人,面对那些朝气蓬勃的面庞着实胆怯。“但是‘箭在弦上’,我也是硬着头皮,鼓足勇气才上了‘战场’”。虽然诵读结果表明她并不比那些年轻人逊色,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后生可畏,人才辈出,还是让她感慨颇多。远古文化的源泉经过两千多年的流淌,随着歌谣、骚赋、乐府,诗词的一路伴奏,终于汇聚成了中华传统经典的海洋,而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刘巧云说:“我越是诵读诗词歌赋,越是为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底蕴的祖国感到自豪。时代进步了,我们更要推陈出新,创造更美的诗歌,更丰富的文化,营造更美的生活环境,打造更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民网茶馆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newteahouse
无节操、有道理
最麻辣,最有趣的时事脱口秀!
你今天脑补了吗?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11 021-52921234转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