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云间”词社 闸北区市北中学,社中产生3名百强,其中2名10强
“水云间”词社
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上,闸北区取得了好成绩,参赛的九名选手中,七名选手进入百强,三名选手进入20强。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七名百强选手中严涵、赵倬成和王俊期三位同学来自同一个词社——市北中学“水云间”词社。而严涵、王俊期又在总决赛中双双以第一第二名的身份进入十强。指导老师杜亚群说,“本来我们只有一个参加决赛的名额,多派了两位本意是给他们一个锻炼机会。”谁知三位同学“技惊四座”,被评委力荐进了决赛,走到了最后。
他们取得的好成绩并非偶然,得益于词社的孩子们对古典文化的喜爱,更得益于词社成立一年多来在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上所作的努力。
浮世净土“水云间”
群雁、竹影、远山,水墨画般晕染的背景下,“短长亭”三个繁体大字古典韵味十足,这正是上海市市北中学“水云间”词社最新一期的刊物《短长亭》。
时间倒退回2013年1月23日,在市北中学的一间多媒体教室中,张琳彬同学表达了自己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并希望把“填词”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随后他进行就职演说,“水云间”词社正式宣告成立。
“云间”是松江的别名,明末清初,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三子”形成了“云间词派”,他们的创作荡涤了当时流行的萎靡浅露诗歌风气。“水云间”词社将“云间”二字引入社名,正是寓在兴复词道。水养一方人,“云间”前面加一“水”字,既有向母亲河致敬之意,又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水云间,掩门闲”之味。
市北中学的文学社共有七个分社,“水云间”是其中之一。出于对传统古典诗词的爱好,社员们向学校表达了这方面的需要,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老师们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作为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杜亚群坦言,“‘水云间’词社的成立,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只是负责协调,为同学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至今,“水云间”词社创办了已有一年多。社员们志同道合,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学习并创作古诗词。高中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平时生活非常忙碌,留给兴趣爱好的时间更是所剩无几。而词社的成员们在完成学业之余致力于古诗词的研习与创作,把压力转化成为动力,将诗词写作当作排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之强,也展现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珍视与热爱。不受世间纷扰繁杂的影响,他们不求名利,以赤子之心守护着古典诗词这一片唯美的净土,用创作来传承传统文化,不让中华民族的诗词传统出现断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一张纸,一支笔,这些十六七岁的大孩子便可天马行空,肆意挥斥方遒。“水云间”词社堪称卧虎藏龙,二十多人的社团不算大,却不乏才华出众之人。
作为社团的第三任社长,严涵同学的古诗词功底自不必说。他的父母都是博士,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学习型家庭中,严涵从小就深受文化熏陶。他六岁开始学京剧,古琴如今已练到十级,书法也学了许多年,如今又对昆曲产生了兴趣,可谓是多方面发展的能手。传统文化犹如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虽枝节分明,但彼此相通相连,有着同样的文化根源。无论是古诗文大赛还是现场诗词创作比赛,严涵都能名列前茅,是词社中的领军人物。
社员中,有擅长边塞、怀古诗词的李沁园,有词风灵秀、长于闺怨的褚晏辰和创作与朗诵并佳的赵倬成,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仨为“水云间三剑客”。张琳彬同学是第一任社长,自号“融冰”,虽然读的是理科,文科却一点也不弱。“笑语谓阁子,且尽欢期两不知”,这首《南乡子》是他读完课文《项脊轩志》后有感于归有光悼妻之情而作,温情动人。王俊期同学在初中时为了挑战自我,将《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吟诵的过程中他被唯美的古典意境所吸引,爱上诗词,然而研究诗词并投入了创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社团的骨干成员轮流进行专题备课,做好准备后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解。出乎她意料的是,学生们的准备工作做得精心别致而又认真严谨。回忆社团刚建成的那段时间,杜亚群依然记得第一次活动的场景。那天的课题是《<陶庵梦忆>序》,由严涵和赵倬成两人备课。他们在大家难理解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注释,再配上幻灯片,根据课题内容设置场景,让同学们在相似的情境中阅读理解。新颖的展现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课后社员们纷纷表示在品读过程中觉得自己与作者离得很近,如此更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季心远同学还用她优美的文字重现了当时的情况,“朱窗半掩,灯火微醺。伴着幽幽的花香,我们缓缓入梦……”
为了沟通方便,“水云间”词社建立了自己的微信、QQ群,所有社员和指导老师皆在其中。临近古诗文大赛,杜亚群和社员们在QQ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答疑解惑、随兴创作以及点评应有尽有,好不热闹。以至到了深夜十一点,群里成员们仍旧激战正酣。考虑到第二天要上课,杜老师不得不督促他们快点睡觉,好好休息,在一片意犹未尽之声中结束了谈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赏读吟诵古典诗词的人越来越少,投入创作的更是凤毛麟角。“水云间”词社无疑为古诗词的传承打了一剂强心针,年轻的社员们发自内心的喜爱给传统文化的弘扬带来了无限种可能。
如今,市北中学的“水云间”词社已小有名气,然而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杜亚群表示,一开始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在教学方面,称得上是“摸着石头过河”。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考试内容,高考文言文比重近年来略微提高,这也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愈趋重视。课本上关于古诗词所涉及的大多是赏析之类,而四声、平仄、押韵、对仗、拗救等关于创作的专业知识只有靠指导老师和社员们课外补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杜亚群和社团成员们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他们自编适合高中生的古诗词教材,可操作性很强,效果也出奇的好。诗词的格律、平仄等比较难学,社员们就从古风歌词写起,逐步找到了感觉。同时,词社还与其他学校的诗社进行联谊,互相汲取经验。3月,“水云间”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社长殷文超开设古典诗词写作讲座。殷社长给社员们进行了诗词格律的专业辅导,深入浅出的点拨和妙趣横生的讲解让社员们受益匪浅,大呼过瘾。
词社原创的刊物《短长亭》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唯美,引得词社外的同学们也争相传看,激发了更多同学对于古诗词的爱好。对于想要加入社团的同学们,“水云间”不设门槛,只要有志于词道,无论古诗词功底如何,都可以与大家一起徜徉在诗词的海洋里,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
得知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校领导立马想到了“水云间”词社,第一时间通知了指导老师杜亚群。参加比赛的严涵、赵倬成和王俊期同学不负众望,取得了好成绩。“水云间”词社也更广泛地为人所知。杜亚群认为,诵读大赛这个平台很好,燃起了孩子们的热情,让他们有机会练练胆量,体会社会的大环境。古典诗词干净、凝炼,不仅能写到人的心里去,更是把归属感带给了每一个中国人。时光的脚步不曾停歇,而那些在历史中积淀下来、至今为人所欣赏的东西必是经典。经典在阅读中生根发芽,在传承和研创中获得永生。
新民网茶馆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newteahouse
无节操、有道理
最麻辣,最有趣的时事脱口秀!
你今天脑补了吗?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11 021-52921234转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