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王辉耀:将上海打造成智慧与思想的国际交流中心 | 国际知名城市软实力调查报告(10)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施雨,倪彦弘     2021-11-26 07:19 | |

  从十里洋场到黄浦江两岸,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的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并从中感悟历史、现实与未来。这是上海特别的吸引力所在,也是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独到源泉。

  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能否吸引国际优秀人员来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胜败。对于上海而言,软实力的提升绝非美轮美奂之上的点缀,而是代表中国参与这场竞争、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增量的必要条件。


  本期专家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

  国务院参事

  王辉耀

  海纳百川,吸引全球优秀人才

  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为城市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在这方面,上海有许多突出的优势。

  截至去年,上海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第一名。而根据去年的另一份调研,在中国内地城市中,上海显示了最强的科学家国际流动性趋势——在居住于海外城市的全球受调查科学家中,未来5年计划或考虑来上海发展的比例为4.2%,北京为3.6%,深圳为2.2%。

  这些相关调研考察的因素众多,但究其核心,还是在于城市的文化气质和制度创设。截至去年,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占全国的23.7%,居全国首位。考虑到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人口流动受到巨大的阻力,这组数字令人瞩目和深思。

  首先,上海作为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有着较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近代以来,上海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有开放进取的历史积淀。一方面,在对外交往中,上海提炼出行事干练又海纳百川的城市氛围。另一方面,上海浓厚的商业气息催生出较强的服务意识,政府也十分注重营商环境建设。这是进博会这一全球独特品牌落户上海的有利条件,也是上海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驻扎的必要基础。

  其次,上海在吸引人才上进行了大胆的制度创设,尤其是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敢于打破陈规。近年来,上海在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上进行了大量试点。比如在永久居留申请中引入市场化认定的标准,就是最早在上海试点,并获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这类相关人才的引进政策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美国每年引进人才近14万,其中“杰出人才”多达4万。

  再者,在平衡疫情防控需要与个人正当权利方面,上海的精细化管理尤为突出。从精确到街道的精准防护到迪士尼绚烂烟火下的万人核酸检测,从针对外国人工作许可的“不见面”审批到志愿者上门照料主人居家隔离的宠物,这样兼顾效率与温度的做法不仅能给中国其他城市树立标杆和表率,打破国际上对中国严格防控疫情的刻板印象,更能对吸引国际人才来华工作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6月28日下午,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部分外国嘉宾及中外媒体一起分享外国友人眼中的“上海故事”。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1世纪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就需要像上海这样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敞开胸襟吸引各类人才、企业和要素资源,要做世界的增量。在未来,世界谈及科创中心,想到的不应只有纽约、硅谷和东京,还应该有上海。从这个角度看,上海提升软实力的意义绝不限于一城,而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未来,上海向更加国际化方向发展,可以中外合作创办更多大学,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沪学习发展。同时,上海可以考虑建设“一带一路”大学,在开展相关深入研究同时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来沪留学交流。在签证方面,上海可以推出更加开放的签证制度,发放上海绿卡,为外籍人才来沪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此外,青年是世界的未来,上海打造国际交流中心要更多关注年轻人的跨国交流。

  天气晴好,在申城的老外走出家门,享受阳光。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虚怀若谷,打造国际交流中心

  城市软实力的强大,还在于信息的汇聚和思想的交汇。对于上海而言,打造国际交流中心,让城市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获取创新的灵感,捕捉对方的关切,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不仅于国有益,也是城市发展的契机。

  一方面,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0月的一项民调发现,14个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明显上升,达到皮尤十多年前首次就这项议题进行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因素外,西方国家民众因长期信息误差导致的认知偏差和恐慌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上海在长期的对外开放和治理实践中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比如以“财富论坛”和“上海论坛”为代表的国际性对话机制、为跨国企业领袖与上海市长提供对话平台的咨询会等。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可以进一步打造智慧与思想的国际交流中心,既广泛吸引国际人才资源,又为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助力。

  第三十三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

  当前,中美关系遇到诸多困难,很多双边交流被迫停止。相对于官方层面,“智库外交”以其独特的灵活与宽松的外交氛围可以使双方在不受特定谈判指标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双方的观点,了解对方政策和行为的真正意图及其政治文化和决策背景的特殊性,从而达到双方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共同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智库外交”在增进双方了解、扩大互信、降低官方外交风险、有层次地推动外交关系稳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美两国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可以以一种相对超脱的视角看待官方层面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为中美提供对话机会。由于美国精英往往会进入政府担任高官,发展智库交流,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最吸引外籍人才的大陆城市,上海及周边地区汇聚了多所中外合办大学,除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外,上海还可以打造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例如,上海可以举办世界智库峰会,还可以建设市长智库咨询委员会,发挥国际国内各方专家力量为上海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言献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外籍人士接种疫苗。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口述:王辉耀

  整理:新民晚报记者杨一帆

  视频:深海区工作室

  海报设计:谢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