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山海之约行知路”沪黄媒体联合采风第二站:在崇一学堂感知行知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特约记者 程向阳,徐剑,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编辑:尹尚胜男     2021-10-17 19:35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新民晚报·新民网】“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这行字写于安徽省歙县陶行知纪念馆旧馆(崇一学堂)的宿舍墙上。写下这行字的时候,陶行知还不到17岁。

图说: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新民晚报 李铭珅 摄(下同)

  10月17日,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山海之约行知路”沪黄媒体联合采风第二站来到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年少时的他从这里起步,迈向全国与世界,终成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丰功伟绩。

  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歙县徽城镇黄潭源村。7-14岁期间,陶行知在休宁县万安镇吴尔宽经馆读私塾。在这不久后,陶行知的母亲进入歙县城内的崇一学堂做帮工,陶行知得以进入崇一学堂继续求学。该学堂由传教士唐进贤创办,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有传统的国学课程,还有英语、数学、理化、医学等。在此学堂学习时,陶行知立下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宏愿,这段经历也奠定了他学贯中西的基础,成为陶行知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图说:陶行知在崇一学堂留下的名句

  走进纪念馆,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醒目,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大字,刚劲有力。两根献柱上镌刻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馆里,不少市民和游客自发来此瞻仰陶行知先生。

  高脊飞檐、曲径回廊间,穿过沉睡在悠长历史中的徽州古城,行走在陶行知成长的故里,来自上海宝山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张淑慧说:“我是第一次来黄山,深切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家乡学陶思陶的浓厚氛围。而参加‘山海之约行知路’的联合采访,本身的意义不一般,除了能领略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求真、求知、爱国爱民、爱满天下的不朽精神。”

图说:市民自发来到馆内纪念陶行知。

  (新民晚报特约记者 程向阳 徐剑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