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3名宇航员飞赴中国空间站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龚紫珺,倪彦弘     2021-06-17 10:33 | |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6月17日清晨,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

  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

  6时32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下达命令,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即将开启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并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

  出征仪式上,

  航天员手上拎的小箱子是干啥用的?

  航天员出征仪式上,航天员们手里拎着一个小箱子,专家介绍,航天员穿着航天服准备进入船舱之前,航天服需要通风,航天员手中提的小方箱子就是一个手持的小型便携通风装置,带电源和风扇,为航天服提供一定的通风量,来保证人体的热舒适性。

  ‍3名航天员到达发射塔架在第9层等待进舱时,航天员刘伯明首先发现摄像头,冲镜头挥手打招呼,紧接着聂海胜、汤洪波也相继发现摄像头,三人同时向镜头挥手,气氛相当活跃。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如何选拔?

  作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是如何选定的呢?

  专家介绍,航天员系统按照新老搭配统筹规划的原则,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航天员选拔。

  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里有两次飞行经验的并担任过指令长的聂海胜,有在神舟七号有过出舱活动经验的航天员刘伯明,还有第二批航天员中担任过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备份航天员的汤洪波。

  与以往相比,此次神州十二号飞行乘组开展的任务更加复杂,操作要求更高,出舱活动范围更大,这对航天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的选拔过程中,除了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外,航天员系统对候选者的情绪稳定性,应急决策处置能力,协同配合能力等方面,也都加大了考察的力度。

  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身体、知识技能这些方面全面考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出舱活动对航天人的要求,以及航天员的飞行经验、年龄,与任务的匹配性,还有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等因素。不是说以一个成绩来决定哪一个航天员执行哪一次飞行任务。

  据了解,航天员系统针对任务特点安排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具备完成空间站任务的能力。

  现役航天员中,具有执行太空任务能力的航天员一共只有16位,为了保证航天任务万无一失,所有的在役航天员们都要经过魔鬼训练。经过魔鬼训练之后,再从中择优3名航天员执行空间站任务。

  不管是谁最终被挑选执行太空任务,备选们甚至是备份的备份们都会全程参与训练,而且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丝毫不亚于真正登陆太空的人,所以备选们也是英雄。

  由于在具体的空间站建设过程中,3名进入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会多次执行出舱任务,完成对空间站以及舱外航天器的建设维护等基本任务。除开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外,航天员还进行了高负荷的四肢力量和身体耐力方面的训练,加强身体素质,以应对更高强度的常态化出舱任务。目前三名航天员都已具备出舱执行任务的能力。

  每一名航天员在“飞上太空”前,都需要经历30多门基础理论知识、8大类140多个专业科目的严苛训练,这被航天员们称为“登天的阶梯”。

  比如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而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每次训练都会造成航天员面部肌肉严重变形,呼吸异常困难。模拟失重训练,要求航天员身着160多公斤的水下训练服,持续训练3、4个小时。每次训练下来体重都会减轻4、5斤,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住。飞行程序训练, 要求航天员熟记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上千条指令、数百项操作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航天员如何布置太空家园?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之后,首先要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行快速交会对接。作为首批进驻空间站的航天员乘组,他们需要进行一系列初始化的工作。

  为了长期经济运行,与以往的空间实验室不一样,空间站核心舱内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采用的是可再生的技术,使得空间站内的氧气和水等物资尽可能实现循环使用。

  这些设备都是从地面带上去的,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时,还无法安装在工位上,航天员到了空间站以后需要先做安装和启动工作。也就是说航天员要先在太空之家建立生活、工作环境,这得忙活好一段时间。

  核心舱与货运飞船组合体。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进行长达6、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在2008年的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刘伯明曾协助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而这一次的出舱任务不仅时间更长,而且任务更重,三名航天员需要一起配合进行机械臂的使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刘伯明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考验一是机械臂的安全性、可靠性,还有它的灵活性,还要考验我们航天员之间,在舱外、在服装加压状态下,是否能配合好。”

  在太空当中,机械臂将成为航天员的得力助手,来实施完成大量的舱外作业,包括大型设备的搬运和人员的转移。此外,三名航天员还将进行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和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告别订制上海团队助推飞船进入批量生产时代

  2021年,是载人航天的“超级年”。

  4月29日,我国空间站的“第一块积木”天和核心舱顺利就位;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并实现与核心舱的满分对接;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完成与核心舱的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顺利进驻核心舱。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已经圆满实施了三次重大发射任务,达到了前五年的发射任务量总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神舟十二号飞船的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等研制任务。八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系统副总指挥顾侧峰告诉记者,当前,飞船研制、发射、飞控任务接续实施,交叉并行,实施密度之高前所未有。这对上海航天的研制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数年一艘到一年多艘

  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飞船型号的研制工作坚持稳中求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先后突破了从无人到有人,从出舱活动到交会对接,从短期在轨试验到中期驻留停靠的关键技术攻关,一艘具有中国特色的飞船早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闪亮名片。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到神舟十一号完成中期在轨驻留,13年间,神舟飞船平均两年就会搭载一批航天员圆梦太空。

  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介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全面展开,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建造期间,将陆续发射4艘载人飞船往返天地,执行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与建造任务;后续空间站建成后,每年将会有多艘飞船往返运送航天员进入空间站,进行长期有人照料运营。

  飞船任务环环相扣,任何一艘船不容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这对飞船产品的高质量生产、高效率交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记者从八院飞船项目办获悉,为顺利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建造任务,八院积极探索飞船组批投产的高效率研制模式,通过产品定型、一次投产分批交付、严格质量控制等方式,力争实现空间站建造和运营阶段飞船产品组批研制“好、快、省”的目标。

  打造一艘“标准化飞船”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小到一个器件,大到整船试验,八院研制团队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规划,以极其严肃、极端认真、极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部件、每一个产品、每一个流程的更改。以飞船型号八院产品来说,抓总研制的产品涉及到72台/套,如何保证各阶段的产品质量,是进行大批量投产工作的关键。

  为此,八院飞船项目办在2016年开始制定大纲和流程,提前识别出飞船各研制阶段的上百个风险点并严格把控;在生产过程中,安排专人对强制检验点、关键检验点进行检查管控工作,确保“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产品验收时,除了对产品实物进行细致检查外,还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文件资料进行一一核查。以飞船推进舱舱体结构的验收工作来说,“我们会对每个舱体的外观、多余物以及其他影响性能的关键环节进行检查确认,比如逐个确认整个舱体共计近700螺钉的拧紧力矩和防松,确保每一个产品不带隐患上天。”推进舱结构主任设计师欧红旗介绍道。

  从30天到3个月,飞船能源供给很可靠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安排,2021年,中国将相继实施2次神舟飞船发射,从之前的3年1艘船,到如今的1年2艘船,且此次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长达3个月,如何在稳定地提供能源供给的情况下,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从神舟十二号飞船开始,电源分系统完全建立并引入了产保的概念。研制团队编制了分系统产保大纲,各单机形成独自的产保实施细则,成立了一支专门的产保队伍,由领域产保副总师领衔,下设不同型号的产保工程师,参与产品从设计到交付整个流程的质量保证。

  同样是从神舟十二号飞船开始,电源分系统自产品设计阶段,增加了一些特色工作,如开展包括可靠性安全性、风险控制等在内的6个专项的再设计再复核再确认,如梳理所有的关键环节,形成9个关键环节的控制清单。同时,引入产保要素这一新概念,对设计、工艺等方面的产保要素进行过程控制,“统筹规划,确保技术状态受控,保证神舟飞船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30余项故障预案,迈过三个月这道坎

  按照任务计划,此次航天员将在“太空之家”驻留三个月。而之前,神舟飞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为30天。

  “无论是三个月,还是后续更长的六个月,对电源分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应急处置即故障预案的准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说,“针对飞船飞行入轨初期到运行到返回的全流程,我们制定了30余项故障预案,并开展了故障演练。”

  三个月,或是后续的六个月在轨驻留,带来了另一个挑战。对人员本就不充裕的电源分系统研制团队来说,怎样保证每年多艘船的滚动生产测试、发射场试验、飞行控制正常健康的运转?为了保障航天员安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必须24小时监控电源分系统性能数据;在发射基地,作为应急救援待命飞船的神舟十三号定期巡检也正同步开展;同一时间,神舟飞船后续型号在北京的整船综合测试、电源分系统单机产品在上海的研制生产也在有序推进着。困难,对这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来说从不是问题,忙,而不乱,他们有条不紊地统筹兼顾好型号的需求。

  神舟十二号飞船。

  航天员用电如何保证?天和天舟的能源能给神舟送电

  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船,将配合核心舱、货运飞船在轨验证多项空间站建设关键技术,为后续进驻空间站的其他成员“探路”。

  “中国好邻居”:慷慨解囊 热情“送电”

  在神舟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三舱组合体或五舱组合体飞行模式下,神舟飞船会经历最长19天的大面积遮挡周期,面临太阳电池翼被遮挡、自身不能发电的情况。

  不过不要紧,中国空间站上,有一群“乐于助人”的“中国好邻居们”,这时,空间站的其他成员将“慷慨解囊”,热情“送电”。

  “整个空间站系统,电源的能量是可以互相传动的,神舟飞船可以接受来自核心舱的并网供电。这个并网供电的源头很多,可以来自核心舱,可以来自货运飞船,也可以来自实验舱”,八院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唐筱介绍,“根据飞船的能量平衡情况按需并网,并合理安排储能蓄电池组在空间站停靠期间的充放电管理措施,可以适应长期的遮挡工况。”

  神舟飞船停靠在大面积遮挡区域时,舱外的设备将长期处于极度低温的环境。研制人员开展了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分析,针对舱外单机做了热设计的复核复算,并开展了模拟舱外热流条件的低温热平衡试验。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思义说,“不同于核心舱、货运飞船,神舟飞船的分流调节器安装在舱外。为此,我们调整了分流调节器的加热回路,进一步提升了低温储存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供电大联盟”:和谐灵活 合理可靠

  811所载人航天型号副指挥王娜透露,多舱体并网供电,旨在满足空间站工程不同阶段的能源需求。“空间站工程是一个大系统,核心舱+实验舱+神舟飞船+货运飞船,我们需要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能源供给。”

  在这个大系统内,空间站家族成员们组成了和谐灵活的“供电大联盟”。其中,采用高压电源系统的核心舱和货运飞船可以实现双向并网供电。考虑到货运飞船容易受到空间站其他组合体的遮挡,也为了应对未来空间站可能会出现的极个别特殊情况,货运飞船和空间站采用双向并网供电,核心舱可以为货运飞船提供最高2000瓦的供电,货运飞船也能为核心舱提供1000瓦左右的电力。而神舟飞船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采用了低压电源系统,因此作为受电端,与空间站采用单向并网供电模式,根据其与核心舱对接口的位置,最大可达1400瓦。“合理的调配,确保整个空间站的正常运行”,王娜说道。

  针对并网供电需求,研制人员策划了多项在轨并网供电试验,开展了包括三舱联试、五舱联试等各个层级的地面并网供电专项试验。抱着不放过每一根电缆、不放过每一个参数的态度,从舱上设备状态、软件状态、测试文件、地面设备、测试流程等多个层面进行确认,验证电源分系统在空间站组合体并网供电模式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抬头看到的你们

  就是我眼里的苍穹

  文/郜阳

  “我的期待也是你们的期待。当我面向茫茫宇宙,极目璀璨的银河,环绕光艳夺目的天宫,我期待亿万国人随同我们一起体验‘我心飞翔’。”问天阁里,三位“老男孩”庄严敬礼。通向宇宙的红毯徐徐展开,时隔五年,中国航天员重返太空。

  苍穹之上,“天和”“天舟”组合体静待“神舟”的到来。这座宏伟的“天宫”,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未来三个月的“家”。三人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而英雄的两次出舱,将在中国航天的历史上书写新的一笔。

  国人的发展计划,多是“三步走”,载人航天也不能免俗。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用一个个坚实的足印,把奇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那时陪伴我们的那颗,这里的故事是否还记得——

  “5、4、3、2、1……点火!”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肩负着数亿华人的梦想,首次大步迈向仰望了几千年的浩瀚太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飞天之年,他38岁。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神舟六号首次实现多人多天任务执行,航天员顺利开展穿舱活动。当时的聂海胜还不知道,他还会随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第二次、第三次飞向太空。

  三年后的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驾乘神舟七号飞船再次出征。9月27日,翟志刚执行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浩瀚太空。

  时间又过去四年。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刘旺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驾乘神舟九号飞船升空,并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刘旺打出了一个完美的“太空十环”。

  2013年6月11日,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环游太空。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第一次实施了太空授课。

  上一次“问天”,是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自信刷新出的中国高度,让一次次飞天壮举,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记忆。

  但请看到,人类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刘伯明还记得十三年前,当同伴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飞船舱门时,“轨道舱火灾!”的报警声响起。顶住巨大压力,航天员迅速做出决策——景海鹏继续操作飞船,刘伯明和翟志刚临时调整实验顺序,先把五星红旗带出舱外。后来证实火灾信号是一次仪表误报。返回后,三人曾说:“如果回不来了,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请向一群特殊的“少年”致敬——备份乘组,这个角色鲜为人知,却不可或缺。“宁可备而不用,但不能用而不备”。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他们心中的信念丝毫未减。

  今天,祖国的航天英雄将抵达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在未来的三个月里,中国人在太空的生存时长纪录将得到突破;在未来的两年内,我们的空间站运行体系将实现从无到有的建立。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也将以2021年6月17日为起点,走向更加浩渺的深空。

  你们落在了星空,而我依旧在人海中。抬头看到的你们,就是我眼里的苍穹。相约九月金秋时节,我们在东风着陆场等你们凯旋。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通讯员 李同 缪新培),部分内容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海客新闻

  视频制作:司徒若辰刘力源编辑:龚紫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