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高级职员住宅来了新住客,小楼里点亮“暗夜明灯”| 红色弄堂⑤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李若楠,陈炅玮,刘慧琴     编辑:沈小栋     2021-06-05 10:21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愚园路,一条上海百年老路。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一条新式里弄。走到弄堂深处34号,一幢乳白色拱形门洞、黑色卵石镶嵌外墙的假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就在眼前。1927年,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在这里创刊,如今这里挂牌“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从武汉迁至上海。随后,亨昌里418号(今34号)被租了下来,作为《布尔塞维克》编辑部。

  “住在这样一栋独门独栋的新式里弄房子在当年是颇为阔绰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张晓栋介绍说,亨昌里由先施、永安两大公司1925年合股兴建,供高级职员居住。这里被租下后,底楼前客堂作会客厅,后客堂是餐厅,家具布置十分简朴。如今二楼还原了当时常驻编辑部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只有床、书桌、衣柜等简单的几样家具。

  《布尔塞维克》是24开的刊物,每期有不署名的社论,有署名的论文,还有读者来信或追悼亡者的文字。每星期天开编辑会议,互相审查写好的文章,分配下期的文章。编辑部可谓阵容庞大,有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26人。

  白色恐怖下,《布尔塞维克》一直秘密出版发行,阐明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及时提出党的革命任务与斗争策略,在土地革命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让身处水深火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明确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事实上,这栋小楼不仅是编辑部,也是当时党中央领导活动的主要场所。1927年10月下旬,陈独秀在此住了三天,与瞿秋白秘密交谈。当时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也住在编辑部。1928年4月罗亦农被捕,他坚贞不屈,未吐一字,英勇就义。编辑部机关安然无恙,保证了党刊继续出版。

  1928年12月,编辑部迁往他处,在亨昌里的一年多时间里出版了31期刊物。(新民晚报记者 李若楠 陈炅玮 刘慧琴)


  监制:倪珺

  策划:薛慧卿 徐轶汝

  记者:李若楠 陈炅玮 刘慧琴

  面塑制作:张书嘉(非遗面塑第三代传承人)

  海报:谢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