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应对气候变化的答案 并不仅在科技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马丹     编辑:沈小栋     2020-11-01 20:07 | |

图说:五位科学家共话人类未来与气候蓝天 图片来源:在线论坛截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科学在面对这些危机的时候能提供什么?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就科学而言,我们拥有解决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问题并不在于科学或技术,而是我们如何使用它。”今天下午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何去何从: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的气候峰会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场次。

  专家们呼吁:不要再忽视科学家针对气候变化发出的警示,气候变化已经是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无法团结一致为了人类共同的福祉做出贡献,这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科学家不光要说科学“实话”

  日前,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时指出,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在峰会上尖锐地指出,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流行性疾病、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核武器的威胁,是人类所面临的三大危机。“科学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蓬勃,但是,当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存在时,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相互合作、协调,应对这些危机,而不是开展以国家、政治利益为主导的不良竞争。”

  他认为,科学家不仅要作科学研究和预测,更要说出科学的“实话”,并思考和努力让这些“实话”影响到政治决策,从而帮助人类共同应对危机。“这也恰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存在的重要性。”

  创新、人才是未来发展首位

  2017年京都奖基础科学奖得主格雷厄姆·法夸尔法夸尔是一位植物生理学家,他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从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了。“全球变暖并不是某一天的毒太阳,而是发生在长时间维度中的,对人类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化会对每年的降雨量带来改变,而降雨对农业而言非常关键。未来,有许多地区面临着降雨趋势的不确定性,无论是从农业生产者或是市场经营者的角度而言,快速的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019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戴维·齐尔伯曼也不无担忧地表示,气候迁移下导致的地区农业危机、冰川融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突发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链条稳定性的破坏。齐尔伯曼将创新、人才和贸易灵活性放在未来发展的首位,并综合科学、社会、政治角度考虑地区移民的可能性。当前,齐尔伯曼正致力于“气候智能农业”项目,希望为发展中国家提出新的经济解决方案。

  科学传播有助公众行动

  无论早在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尔协定》,还是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都象征着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决心。无论是对于科学家、个人或商业社会而言,都能够通过相应的措施促进气候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认为,或许科研人员很难从机构直接面向公众,但媒体乃至高校内的新闻传播机构在传播中的作用更应该被强调。“在中国,通过媒体中潜移默化的公众教育来强化地球保护意识,这一方法在培养公众意识层面作用显著。但其局限是,公众对‘为什么’的理解并不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体措施的落实。”

  2005年京都奖基础科学奖得主西蒙·莱文说,科学家和业界、政府的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方案的应用,“应对气候变化,多中心、模块化的模式或许更存在可行性。比如,美国和中国、欧洲国家间等模块化组合,达成气候协议,并有所行动。除此之外,企业也需要认识到它必须成为解决方法的一部分,在解决自我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商业生态系统、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行业内某些前沿公司的力量不可忽视,我们或许能够通过试点的实行最终推广到更大的区域。”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