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申音 | 茅善玉:“白公馆”里唱响楼台会,沪剧传承再出发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悦阳     编辑:沈佳灵     2020-01-10 09:35 | |

  【新民晚报·新民网】茅善玉,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沪剧表演艺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才与代表人物。

  岁末年初,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落下帷幕,与众不同的是,闭幕式放在了汾阳路150号的百年建筑“白公馆”,且以一场沉浸式的沪剧交响演唱会收官。“白公馆”在解放前是国民党军官白崇禧的私邸,其子白先勇幼年曾在此养病半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公馆”先是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院址,随后又一度给了上海越剧院办公……岁月荏苒,历经沧桑,“白公馆”里的传奇故事却仍旧鲜活,上海沪剧院入驻后不仅为其增添了活力,也让更多舞台故事有机会在这里续写。

  老中青几代沪剧人汇集唱响经典

  建筑虽然是凝固的,有了人气、有了情感、有了戏剧,沉默的建筑便也有了悲欢离合、有了温度。闭幕式上,这座邬达克设计的古典花园洋房装饰着红色镶边的金丝蝴蝶结,花园间高耸的树木上缠绕着灯带,观众席沿草坪步道而设。交响乐队落座的露台在修缮中恢复了百年前的风貌,演员们或从二楼的主楼梯缓缓走下,或从一楼的沪剧传习馆徐徐走入花园,为观众上演一幕幕沪剧史上的精华片段。此次闭幕式汇集了老中青几代沪剧人,是一次上海沪剧艺术的大团圆,更是一场别样的海派文化精华集粹。演员们时而在《大雷雨》里“人盼成双月盼圆”,时而在《董梅卿》里“送情郎”,时而在《石榴裙下》里“花园诉情”,时而在《雷雨》里“花园会”。演至《璇子》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台阶上提起了一只金丝鸟笼,轻轻拉开笼门,还笼中的金丝鸟自由。当终曲《魂断蓝桥·烛光圆舞曲》响起,全体演员来到花园里翩翩起舞,也带动了现场观众起身共舞一曲。

  西装旗袍戏是沪剧的艺术特色,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沪剧共诞生了250多出西装旗袍戏,这些剧目继承发扬了早期沪剧说新闻、唱新闻的特色,留下了不少风格迥异、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它们也都和上海的弄堂、洋房、花园息息相关。本届沪剧节闭幕式结合“白公馆”的建筑气质,给观众呈现一个建筑与演员、建筑与艺术交相辉映的浸入式表演体验与原汁原味的海派文化“派对”之夜。

  今后,沪剧院将把“白公馆”打造成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有机融合的新文体展示地,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明年,位于白公馆一楼的上海沪剧传习馆将正式面向广大市民开放,道具仓库里的沙发、椅子等也将搬进洋房营造沪剧氛围。带着一份自信与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茅善玉走进《申音》,用一口纯正软糯的上海话,向观众、读者娓娓道出沪剧艺术的前世今生与美好未来,她表示:“我们不仅将在这里演绎贴合情境的西装旗袍戏,有机会还会为这幢洋房打造一部原创新戏。”建筑不仅可以阅读,更可以拥有行走之处皆是戏的沉浸式体验,让人期待不已。

  要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代言

  一袭精致旗袍,一抹浅浅微笑,一口吴侬软语,作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人才与代表人物,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总是给人优雅、端庄与大方之感。她宛如工笔画上走下的美人,细腻、精致而神采飞扬,一颦一笑间,顾盼生姿,有着上海女子特有的温润与美好,令人难忘。她小小年纪成为名角,从《红灯记》里勇敢的小铁梅,到《石榴裙下》中悲情的卢雯慧,再到《一个明星的遭遇》里风姿绰约的周璇,嗓音甜润、情深味浓,被誉为“沪剧女皇”;从演员到院长,她为振兴传统艺术奔走忙碌……莫看她是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却身兼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诸多重任,更是上海沪剧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尽管有着众多荣誉与头衔,但在茅善玉看来,自己身上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护、传承海派文化,将百年历史的沪剧艺术发扬光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她要用亲切的上海话,悠扬的紫竹调,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江南文化”。

  “这两年我们的文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是越唱越有信心啦!”这是茅善玉近年来经常说的一句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从12岁开始学习沪剧,一路走来,茅善玉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成为闻名全国的名角儿,从沪剧院力挽狂澜的领导者,到如今“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代言人,数十年来,这条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曾经,面对困难与挑战,会有一丝退却,一丝怀疑,但凭着一腔对剧种的深爱,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恩,茅善玉坚持了下来,在她的心里,始终装着沪剧,装着舞台,装着观众,戏比天大,情比海深。

  “从开始当演员的那一刻,我就暗暗告诉自己,要当个对观众负责、让观众认可的演员。因为大家来看一出戏,买票时并不知道戏好不好看,都是冲着喜欢的‘角儿’去的。对演员来说,观众是衣食父母,更是终极裁判。”茅善玉的一番话,朴实而充满深情。她始终不忘,当年自己逐渐崭露头角,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使得自己渐渐有些自满骄傲之时,前辈艺术家们的谆谆教导,令人振聋发聩:现在观众喜欢你,是因为喜欢你的表演;如果你原地踏步,观众就会慢慢疏远你。你必须不断学习、善待观众,才能走得更远……这些话她一直铭记于心。面对“台上人比台下多”的尴尬局面、发不出工资的举步维艰,心心念念着观众,茅善玉用作品说话,用艺术赢得市场。最终,观众给了她最深情的拥抱与信任。

  2002年,茅善玉的工作重心从舞台表演转换到了上海沪剧院的管理上。“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当这个院长,我认为我是一名演员,应该把更多时间献给舞台。后来领导找我再三谈话,说现在沪剧的观众流失很厉害,需要懂沪剧的人接过传承、弘扬沪剧的接力棒。于是,我接下了上海沪剧院院长的工作。”

  从集资演出的《石榴裙下》一举转变颓势,到后来的出人出戏,培养青年,十几年来,沪剧院完成了剧目传承创新,也完成了人才梯队的建设。这一切,都离不开茅善玉的坚持与努力。

  有人说,沪剧走出上海就没有影响。从某些角度来说,沪剧的确具有唯一性。但是沪剧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独特性,这么多年来它没有被其他剧种同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因此,茅善玉对沪剧的未来是乐观的。如何把沪剧传承下去,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外地观众喜欢它,一直是几代沪剧人的心愿和责任。一方面,要从艺术角度出发,不断打磨、传承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保留剧目。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相比,沪剧并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本子。正因如此,更要把保留剧目代代相传。比如《雷雨》,70多年来被几代沪剧艺术家不断排演,已经成为目前沪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其传承弘扬,至关重要。

  同时,在茅善玉看来,沪剧也一定要不断创新,求新求变是沪剧永恒的主题。“沪剧具有丰富的海派文化内涵,是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声音。‘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目标。这10个字给了我压力和挑战,城市正在欣欣向荣、创新发展,作为沪剧,其演绎的作品能不能与创新型城市相匹配?有了目标才能有方向,才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前进、去实现。这10个字包含着很多综合因素:戏要有质量;传递正能量,引领老百姓的生活观念、态度和习惯;培养艺术功底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院团管理,提高整体素质等等,都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对此,茅善玉体会尤深:优秀文艺作品不仅要传承发展,还要创新:“现在,观众的要求很高,眼界也很高,对于戏曲表演来说,不是只要唱得好就行,味道足就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需要给观众完整的艺术享受。为此,我们必须用工匠精神来打造精品力作。”

  近年来,从创作艺术精品,到沪剧走进校园,从呼吁保护传承上海话,到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代言,茅善玉始终强调艺术与人民、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强调沪剧所应有的文化自信与自身所坚持的艺术魅力。如今,上海沪剧院在“白公馆”的全新亮相,更给几代沪剧人注入无尽的自信与动力,正如茅善玉所说的那样:“沪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与时俱进的。上海是我们的家乡,沪剧是我们的念想,保护沪剧、传承沪剧、传播沪剧是我们的使命”。

  策划 |钱亦蕉

  采访 | 王悦阳

  摄制 | 贺信

  原标题:申音 | 茅善玉:“白公馆”里唱响楼台会,沪剧传承再出发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