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中国疾控中心:生活垃圾堆放导致出生缺陷白血病等已有先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见习记者 潘子璇     编辑:韦嘉维     2019-07-24 17:23 | |

来源: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潘子璇 摄

  【新民晚报·新民网】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中,生活垃圾分类占很重要的比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在国家卫健委今天下午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活垃圾分类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国家提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恰逢其时,建议下一步应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的建设,逐步探索建立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

  我们为什么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施小明指出,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最近是非常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上海等40几个城市,国家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点工作。我们为什么要生活垃圾分类?那是因为生活垃圾的潜在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它的危害,如果不加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其危害则影响深远。

  每个家庭和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生活垃圾,用上海的数据,上海一天的生活垃圾量大概是2万吨,实际上是非常庞大的。如果生活垃圾简易堆放或者不当处理,会导致很多问题,污染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等等。这在国际上有很多例子,由于生活垃圾堆放导致的问题,导致出生缺陷的增加,还有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增加。所以,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健康问题,尽快在城乡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分类系统,是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系统。

  施小明表示,生活垃圾分类是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垃圾的危害巨大,我国在2017年已经禁止洋垃圾进口,这是当时国家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我们在解决外来垃圾污染问题之后,国家提出推进解决国内突出的生活垃圾问题,应该是恰逢其时。通过堆肥处理、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还节约填埋场地(土地),还有资源的回收。例如,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应对生活垃圾污染挑战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必然现象。同时,我们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拥有优良的人居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需求。作为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生活垃圾分类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对于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活垃圾分类应成为每个人和家庭的自觉习惯

  施小明表示,个人和家庭是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提倡每个城乡家庭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并及时清理,将废电池等各种固体废弃物主动投放到相应的回收地点及设施当中,尽量避免垃圾秸秆的露天焚烧等,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树立生活垃圾分类的观念,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的要点和要求,让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自觉习惯。尽量购买可回收包装的环保产品,投放纸类垃圾前应尽量堆放整齐,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清理干净后投放,餐厨垃圾应做到干湿分开和袋装密闭投放。特别是投放的时候,应按照城乡当地的垃圾分类管理要求,按照垃圾分类的标志,分别定点投放。

  发挥政府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也同样重要。施小明表示,各级政府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主体作用,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管好垃圾分类以后,从垃圾桶到末端处置的所有环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以社区为着力点,主动宣传,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做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探索建立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

  “总之,生活垃圾分类对于建设健康环境意义重大,需要个人、社会、企业、政府等多个层面的协作努力。我在这里也特别呼吁,在生活垃圾分类上面,我们应该从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施,从而改善我们的环境,特别是我们身边的环境,从家里到社区、到城市,最后改善我们的大环境。”施小明说。(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潘子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