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申音 | 戴敦邦:我自民间来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悦阳     编辑:韦嘉维     2019-07-13 10:58 | |

  戴敦邦,我国著名国画家,号民间艺人,江苏镇江丹徒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任《儿童时代》美术编辑,1976年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擅绘人物,工写兼长,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所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主要作品《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戴敦邦水浒人物谱》、《红楼梦人物百图》、《戴敦邦新绘红楼梦》、《戴敦邦古典文学名著画集》等,从艺近七十年来,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走进当代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先生位于漕河泾畔的画室,很难想象这简陋到几乎破败的房子,就是一代大家辛勤耕耘、笔歌墨舞了几十年的地方。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高级的家具,四壁除了画卷,就是书籍,甚至连空调也没有一个,就这样,在冬冷夏热的画室,戴敦邦从花甲之年画到了耄耋之年,一刻也没有停歇。与之相濡以沫整整六十年的妻子沈嘉华,常常望着自己的老伴,半真半假地嗔道:“从年初一画到年三十,侬啥开心?”而在一边的戴老,则拢起袖子,眯起眼睛自嘲道:“不画,叫我干啥呢?”一句话说完,老夫妻俩会心地笑了起来,霜雪般的头发,银白色的胡须,夕阳照耀下,分外感人。

  今年,是戴敦邦先生从艺七十周年的日子,如果将这整整七十年的艺术作品全部展开,想必这份壮观与浩瀚,只能用“著作等身、叹为观止”来形容了。画笔亦史笔,走进戴敦邦的艺术世界,忽而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忽而又是大观园里的儿女情长,更有《金瓶梅》的俗世百态,也不乏《牡丹亭》的温婉缠绵;唐诗的恢宏,宋词的清丽,元曲的市井,佛道的飘逸,儒家的智慧……由古而今,上穷碧落下黄泉,观之令人目不暇接,震撼不已。

  一袭中式衣袍,一派仙风道骨,慈眉善目的戴敦邦先生如今已有82岁高龄。自1998年从执教的交通大学艺术系退休以来,戴敦邦几乎分秒必争,在自己并不豪华的画室里,没日没夜地勤恳工作着,寒来暑往,就在这间连空调都没有的“戴家样”艺术作坊中,诞生了《新绘全本红楼梦》、《新绘水浒传》、《金瓶梅全图》、《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护生画册》、《神缘造像谱》、《大亨》、《老上海小百姓》……等精品力作。几乎每年,戴敦邦都要拿出一两部新作,奉献给热爱“戴家样”艺术的读者们。这一晃,就是十多年过去了,戴敦邦履行了自己“七十岁前不准备休息”的承诺,宛如艺术门里的苦行僧,对自己心目中的“中国风情、民族派头”,孜孜不倦地做着探索与实践。现在,年过八旬的戴敦邦依旧在画室中分秒必争地辛勤劳作,丹青不知老已至,富贵于他如闲云,心中永远只有一个信念——要用自己的画笔、用毕生心血凝聚的“戴家样”艺术,为中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

  多少年来,戴敦邦笔下的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成为一代代艺术爱好者们心中的经典,其画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用笔精到,浓墨重彩,雅俗共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哪怕是画了无数次的“宝黛读曲”,如何发挥自身在造型艺术上的长处,通过纯正的中国画线条,做到“气韵生动”,始终是戴敦邦不断思考的过程。因此,每画一遍《红楼梦》或是《水浒传》等名著,他总是强调“熟戏要生唱”,在造型、构图与线条的表达上,可谓动足了脑筋,力求三个字——“不一样”。

  艺术本来就是一件“和自己过不去”的事。原本以为古典人物造像并非难事,毕竟谁也没见过古人的容貌,可为了画出戴敦邦的特色,体现独到的“戴家样”艺术品位,戴敦邦自己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我总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尤其是我笔下的题材,多数是古典文学名著,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做到‘三碰头’——原著描写形象、画家笔下造型与读者心中印象三者得以吻合”。随着年龄的增加,戴敦邦的作品愈见纯熟精到。出于对先生健康的关心,我曾劝过他是否可以慢慢开始画一些写意性强一些,也不那么吃功夫的作品,可他却极为严肃认真地对我说道:“画上戴敦邦三个字是我自己的招牌,我不能对不起自己,更不能对不起读者。大写意看似容易,其实难度极高,不是我不想画,只是我有自知之明,不会画,只会下死功夫。”熟悉戴敦邦的人都知道,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股子倔劲,在连环画日渐式微的今天,大量画家转投国画队伍,画起了好卖、走俏的仕女或高士。而戴敦邦却始终守着一方净土,坚持心中理想,为了画好古典文学作品,甚至推掉了大量可以让他“赚大钱”的商品画约稿,为的就是能够闭门潜心创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一个细节、一件史物,他甚至就要停下画笔,走出书房,去找寻大量的历史文字、图像资料作为参考,频繁前往博物馆、档案馆进行查询,以保证对历史和人物认识的拿捏准确。

  这就是戴敦邦的绘画方式。他曾经说过,每每创作大型作品,在前期准备过程中,面对着雪白的宣纸,有时脑中一片空白,有时却又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怎么都无从下笔。但是,随着准备过程的不断深化,主要形象竟会如同电影一般一一逐渐浮现于自己的眼前,如何布局,如何下笔,一下子变得明朗化起来。而在这一刻,戴敦邦就如同演员“入戏”一般,用自己的生命与画笔,融入到艺术营造的世界中去。随着笔下的人物一同喜怒,一同哀伤。“这种创作情感的投入很辛苦,却值得。所以我每次画完一套大部头的作品,总会大病一场。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怕自己那么长时间辛苦经营的作品无端被窃,或者莫名其妙地遭遇天灾……每天白天只有把它们拿在自己的手上,晚上枕在自己的头下,才能让我安心。”直到每一套作品顺利出版之后,戴敦邦的心这才放下,渐渐走出自己所营造的艺术世界里,走上下一段求索之路,毫不停歇。

  走进《申音》,且听这位来自民间的中国画家,讲述自己画笔下的喜怒哀乐与众生百态。

  策划 | 钱亦蕉

  采访 | 王悦阳

  摄制 | 贺信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