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十分上海 | 6600多人在这里写下遗嘱,还有那些没能说出口的爱与牵挂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     编辑:高飞     2019-04-07 09:30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新民晚报·新民网】十分钟,邂逅《十分上海》。

  遗嘱,是一个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信”。对其他人而言,“信”的内容是格式化的法律用语。但对“收信人”,也就是遗产继承人来说,却是一份沉重的嘱托、一腔难舍的爱念。

  这里是位于长宁区虹古路的中华遗嘱库上海分库,成立于2017年11月,迄今已累计保管6604份遗嘱。清明前夕,《十分上海》摄制组来到这里待上8小时,与前来办理登记的人们聊一聊他们的“人生遗言”。

  遗嘱库提供的是法律认可的自书遗嘱加见证人模式,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办理,手续简便有效。来遗嘱库登记的老年人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能力,通过精神评估后进入“密室”录像。

  76岁的戴阿婆今天是和老伴一起来的。她说,房产自然是留给儿女,但如何处置,老两口想和儿女们做一个约定:“房子只住不卖,因为这不是一笔钱,而是一个港湾,是爸妈一生奋斗得来的,希望他们也能继承这个精神,把这个家打理好。”“只住不卖”,这四个字的背后,是老人对于这个家,最后的眷恋和守护。

  72岁的张老伯正在写“幸福留言卡”,这是中华遗嘱库推出的情感服务,为的是替老人们在他们身故后,向其家人传递遗嘱以外的劝慰和关爱。张老伯觉得,这个方式特别好:“亲爱的孩子……这些话平时不好意思说,那就在这里说。”“在我眼里,他永远是我的孩子。这些年他给我带来的幸福,我们互相的关心,我都能感受到。希望他好好做人,关心自己。”这些发自内心的朴实话语,字字令人“泪目”。

  《白皮书》的数据显示,99%的“幸福留言”内容都是老人对后人的祝福与嘱托,涉及自己身后事的仅占1.04%。老人最关注的并不是财产,而是希望家庭和睦、家人幸福。

  75岁的顾阿婆刚办完所有手续,如释重负。她说,终于不用每次出门旅游前,偷偷在纸上写好遗嘱了,可以放心地出门“浪”了。顾阿婆想把遗产留给外孙,但她说,继承了遗产,就是继承了一份责任,在家庭成员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伸出援手。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订立遗嘱已经不像几年前大家印象中的那样,仅仅涉及生死、纠纷等负能量。相反,这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是中国人家族精神的传承。一张纸,能够超越生死,实现情感的联结和归宿,我们把它叫作“幸福留言”。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

  《十分上海》还去过这些地方>>>点击回顾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