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街镇报: 天平家园鹤翔航头朱家角古镇泗泾 今日九星宝山社区璀璨徐家汇定海家园科瑞物业湖南社区健康枫林今日虹梅今日练塘龙华社区曲阳社区庙行之声北站社区江桥报太平家园嘉兴天地美丽顾村和谐盈浦金泽报道康健社区走进广中川北印象重固家园今日佘山永丰社情友谊社区今日张江今日真如宣桥之声岳阳家园宜居东明新车墩报今日宜川九里亭金杨家园 白鹤天地 漕河泾 金罗店香花桥春申家园安亭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聚焦大学生消费变迁:必备品从饭盒变成手机电脑

图说:2016年9月,山西大学大一新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报到。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期,浙江一位准大学生嫌每月1200元生活费少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慨“如今养个大学生成本太高!”

  从上世纪80年代背着水壶脸盆去学校报到,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成大学新生标配。几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提升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但如今大学校园内越发明显的攀比风气也同样引发人们思考。

  1989年入学

  ——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

  1989年,贵阳小伙杨劲松考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现改为陕西科技大学),远赴他乡求学。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他笑称:“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入学的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因为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

  杨劲松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的生活费由家里提供,一个月家里寄80元,主要是用于吃饭,少量用于购买书籍、生活用品等,基本上没有校外的娱乐花费。

  “记忆里,那时候大家都很节俭,除了学习用具,没有能力购置其他物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有随身听或者吉他。”杨劲松说。

  大学期间,杨劲松和同学们的消遣娱乐项目就是打扑克,基本上没有什么开销。他和同学们偶尔会结伴去周边旅游,也是穷游,相机都很少,纪念照基本上没有。

  “当年也不流行出去吃饭,因为没有钱,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吃食堂。大部分同学平时打饭就是吃4毛钱的菜,有一点肉丁,一周才敢吃一次肉,一份酱牛肉8毛钱啊!”

  在学习方面,那个年代,磁带、书籍对于杨劲松和同学们来说都是很珍贵的,大家都会特别珍惜,很认真地去听、去读。

  “傻,但是很真实,生活很有厚度,回味起来还很留恋。”在杨劲松看来,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和以前比,最大的差异是物质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孩子们很少有节俭、早日自立的意识。

  “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毕业了要马上自立,不再花家里的钱。除了基本生活费,很少能得到额外的钱用于娱乐等方面消费,每次放假回家都要买硬座车票,全程需要30小时。”杨劲松说,那种吃苦的锻炼特别有益。

来源:视觉中国

  1998年入学

  ——联络工具是BP机

  1998年,李敏(化名)进入浙江某高校工商行政专业学习。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李敏当时的大学生活已经宽裕了不少,她记忆中,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八九百元,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吃饭、穿衣上,消遣娱乐的项目很有限。

  “我们当时就带着自己的生活用品去学校报到了,别的什么都没有。”李敏回忆,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也没有什么电子设备,自己上大学以后买了一个BP机当作联络工具。而当时学英语也是听卡带,能有一个复读机或者Walkman就很不错。

  上世纪90年代末,电脑还没有在高校普及,学校里不流行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李敏说,自己那个时候比较专注学业,不太出去玩,大多数时间还是用在学习上。

  “当时父母给的生活费里,我要想办法节省出一些用来买学习材料,还有用作一些考试的费用。”她回忆称,大学时代同学们的生活费基本都是依靠家里提供,很少有人打工做兼职挣钱,机会少,大家也没那个意识。

  在李敏看来,当年学校里的攀比风气也并不是很明显,同学们没有一窝蜂去追求某个东西,生活很简单。

图说:长春一大学举办毕业生免费晚餐。来源:视觉中国

  2003年入学

  ——每天10元钱可以在食堂吃得很好

  2003年,李虹含进入郑州大学学习。回忆起十几年前上大学的情景,他告诉记者,当时周围很多同学还是比较清贫的。

  “食堂吃饭也很便宜,一天下来不到10块钱也能吃得很好了,再加上买日用品一类的额外开销,那时候一个月四五百元的生活费就足够了。”李虹含说,上学时,自己每个月还能领到五六十块钱的国家补贴,在当年看来,这笔钱已经不算少了,每次发下来时都很开心。

  “刚上大学的时候,手机还没有完全普及,也没有智能手机,我记得我第一部手机是到2007年时才买的,是一部诺基亚的直板手机。”李虹含回忆,刚入学的时候,大家还都买电话卡,用电话和家人朋友联系,每个月的通讯费支出并不多。

  “那时候人情支出很少,因为大家都是穷学生,能在食堂一起吃个饭就觉得很开心,没有说每天出去,你请我我请你的,虽然清贫,但是也很快乐,这是我们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李虹含说。

  大学时,李虹含第一笔额外收入是大四时当家教赚来的钱,擅长写作的他此后还给不少报刊杂志投过稿子,赚取了稿费报酬,虽然在现在看来收入并不多,在当时已经足够让身为学生的他感到兴奋与快乐。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尽量要懂事听话,不要给父母增加太多负担,所以一直都是量入为出,不会为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享受过多向父母伸手。”李虹含说。

图说:山西大学学生在体育场拍摄以《小时代》为主题的毕业照。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入学

  ——大学生用上了苹果手机

  1996年出生的王佳珍,三年前进入苏州大学新闻专业学习。作为“95后”大学生,王佳珍和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一刚开学时,王佳珍的父母给她买了手机和电脑,这也是目前同学们普遍都有的。

  王佳珍说,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大概在1500到2000元,是班里的平均水平,“这些费用中吃饭占得最多,一个月差不多要六七百元,其余的花销还包括交通费、话费、买衣服等等。”

  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必须的吃穿费用,也少不了一些人情支出。同学偶尔会在外就餐,而不少谈恋爱的同学,每逢七夕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还要互送礼物。她调侃说:“这时候没谈恋爱的学生就能省下不少花费!”

  在王佳珍看来,上大学这几年也感觉到学校里的攀比风气比较重,大家喜欢比较手机、化妆品等等的好坏,也有不少人用上了苹果手机。

  “其实我觉得这个要根据个人需要来,不是什么东西都是最贵的就最好,有条件可以选择好一些的,但要量力而行。”王佳珍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也会通过兼职挣钱,如果有需要买的东西尽量少向父母开口。

  “如今大学生在外面工作的机会也很多,我自己做过很多,包括培训机构老师、主持、录音等等,学校也会有奖学金,自己存一存还是不小一笔收入。”王佳珍告诉记者,这几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有了收获,现在她已经用自食其力挣的钱换了电脑和苹果手机,还买了一部微单用于完成专业作业,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原标题:聚焦大学生消费变迁:必备品从饭盒变成手机电脑

今日热点
发布评论
您还能输入300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

阅读上海100胜 52 | 练塘蛙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 鱼米之乡村村美 2017-08-22 12:28
聚合
美丽上海追梦人:强军新标兵 美丽上海追梦人:强军新标兵

军旗猎猎,军号声声!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 [详情]

豪华品牌遥控车匙大集合 你最喜欢哪款? 豪华品牌遥控车匙大集合 你最喜欢哪款?

汽车遥控钥匙作为连接车主与爱车之间的重要工具,无论实用性还是设计... [详情]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新民地铁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