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国的晚报事业如日中天,十分红火,已从“十年浩劫”前的十余家一跃发展到百余家,从业人员数以万计。我利用自己在《新民晚报》主持工作多年,以及长期在中国晚协担任常务副会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有利条件,念兹在茲,脚踏实地,为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晚报学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国的晚报事业如日中天,十分红火,已从“十年浩劫”前的十余家一跃发展到百余家,从业人员数以万计。据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晚协)统计,作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晚报群体,其发行量、广告额都已占居全国报业的半壁江山。如此兴旺发达的“晚报现象”,迫切需要有识之士来进行科学抽象和理论引领。时任中国晚协会长的顾行先生,四处游说,亲自撰文,热切呼唤尽快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晚报学,尽快编写《中国晚报学》。然而,由于此项工作面广量大、基础薄弱,进展十分迟缓,顾行会长生前未能实现这一心愿。
之后,在以李夫为会长的中国晚协的全力推动下,事情总算有了新的转机。1998年4月,我的前任、《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主任束纫秋先生,在我和一批离退休老报人的大力支持下,毅然接受中国晚协的委托,以晚协学术委员会为支撑,在上海组成由老报人、新闻院校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门班子,开始启动了编纂《中国晚报学》的浩繁工程。当时我还在任上,何况又身兼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因而在办公用房、对外联络和后勤保障上,一路大开“绿灯”。在编纂过程中,束老宽厚谦逊、不耻下问,多次主动和我交谈切磋,作出决断。由于他当过《辞海》副主编,有编纂辞书的丰富经验,从确定选题、编写纲目、组织稿件到合成出版,流程熟悉,亲历亲为,进展顺利。经过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这部近50万字的中国第一本晚报学专著,终于在2001年9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应邀作序予以鼓励,中国晚协发文广为推荐。这本专著受到了业界、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好评,并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类著作一等奖的殊荣。这就是我和《中国晚报学》一书之间的因缘。
除此之外,更为主要的和经常的,恐怕还是我利用自己在《新民晚报》主持工作多年,以及长期在中国晚协担任常务副会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有利条件,念兹在茲,脚踏实地,为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晚报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首先,认真学习、努力传承和积极传播赵超构的办报思想与崇高品格。赵超老是我国新闻界泰斗式的人物,是中国晚报界的一面旗帜。他对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晚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社会主义晚报学说的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他的办报思想,无疑是中国晚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有幸和他面对面办公数年,不时聆听他的教诲,受益匪浅。1992年2月他不幸病逝后,我陆续在报刊上撰发过5篇学习和纪念他的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学习他的办报思想的心得体会。在他辞世后不久,我应约写了一篇题为《报坛楷模 风范长存------赵超构老社长的办报精粹》的长文(载于1992年第4期《中国记者》),从晚报特点、指导性、了解读者以及“短些、广些、软些”等方面阐述了对他的办报思想的领悟,荣获新华社当年好论文奖。2010年5月,在赵超老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我应邀作了《中国晚报界的一面旗帜》的主题发言,会后还拟题为《百年不忘老社长》在《新民晚报》发表。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我的发言和文章,在深情地阐述赵超老的办报思想、道德文章和高风亮节的同时,更多的是由衷赞颂其在中国晚报界所产生的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以赵超老的办报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当前的办报实践,在求实中创新,在继承中开拓,积极探索和总结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 ,为营造中国晚报学的大厦添砖加瓦、献计出力。自1988年任职晚报工作以来,除继续关注新闻评论学以外,晚报课题便成了我的又一个研究项目。1995年年初,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晚报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我结合自已在《新民晚报》已当了7年总编辑的甜酸苦辣,特别是联系本报在1992年7月扩版一倍获得成功的切身感悟,以《对新时期晚报工作的思考》为题,从新时期晚报的特点、当前面临的四大挑战、应对竞争的三个方略等,逐一作了有理有据的阐述,不无针对性和指导性。这篇论文不仅在《新闻战线》的征文比赛中拔得头筹,还被收入1996年的《中国新闻年鉴》,并获得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近几年来,在新兴媒体的“抢逼围”面前,一些晚报自乱方寸,沉缅在“报纸还能活多久”的无谓争论之中,自我“唱衰”。面对这种情况,经过学习和思考,我以《报业转型再出发》为题撰发了一篇6000余字的论文(载于2013年第12期《新闻战线》),告诫晚报同仁:“劝君莫奏衰亡曲,从容应对最重要;化险为机自有道,晚报转型攀新高!”并从四个方面,由虚到实地论述了当前形势下晚报转型发展的选择路径。总之,近20余年来,结合不同时期晚报的具体实践,从新闻理念到办报业务,我撰发的学术论文多达30余篇。
我为创建社会主义晚报学还做了另两件实事,一是受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的委托,利用担任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领导工作分管新闻研究所的方便,组织部分研究人员,主持编纂了长达120万字的《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1949~1999),并于2000年9月由文汇出版社公开出版。这个浩大工程之所以能如期顺利完成,除了编写人员的努力外,还应归功于中国晚协的高度重视,归功于各家晚报的通力配合,不啻是晚报大家庭大团结、大协作的产物。二是在担任晚协学术委员会主任(不含常务副主任阶段)的10年间,通过主持每年的好新闻和赵超构新闻奖的评选活动,和其他学术委员一道,逐步总结出晚报好新闻应具备的“三特”(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时代特征”是新闻的灵魂,“地方特点”是新闻的载体,“晚报特色”是新闻的个性。这就要求晚报工作者更加着力发掘重大题材,报道反映时代精神的大事,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着力捕捉展示本地风貌的独家新闻,使之具备鲜明的地域特点;更加着力发扬和创新晚报处理新闻的手法,从生硬的单向灌输向柔性的互动传播转变,从而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相关阅读
文章来源:“新闻记者”微信公众号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新民网茶馆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newteahouse
无节操、有道理
最麻辣,最有趣的时事脱口秀!
你今天脑补了吗?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04208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聚焦2015全国两会 |
推进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 |
你是这样的"燃灯者"——追忆上海好法官邹碧华 |
马来西亚亚航一客机失联 机上162人 |
“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 |
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成果系列报道 |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64023633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shsxwddwyh@163.com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