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家园鹤翔航头朱家角古镇泗泾 今日九星宝山社区璀璨徐家汇定海家园科瑞物业湖南社区健康枫林今日虹梅今日练塘龙华社区曲阳社区庙行之声北站社区江桥报太平家园嘉兴天地美丽顾村和谐盈浦金泽报道康健社区走进广中川北印象重固家园今日佘山
关闭
新民网移动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契约“穿越”300年 交大学者还原“若曦”真实生活

2014-04-28 15:16
来源:新民网    记者:李欣,实习生 吴裕萍    新民网编辑:陈长凤    T | T 字号: 打印 参与评论(0)

图说:交大团队发现的数百年前的契约和账本。新民网 记者 李欣 摄

  【新民网•独家报道】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情》中,“四爷”和“若曦”穿越300年后相见,却已经不记得曾经发生的故事;让观众不由产生感慨:如果有一份“实录”能够记录曾经发生的事件、讲述遥远年代的故事该多好啊。如今,真的有一份这样的“文字实录”被发现了。

  新民网记者今日(28日)获悉,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团队发现了数千件明清以来的契约以及数百种各式文书,让曾经以为消失殆尽的清代乡土文化、生活,穿越百年完好展现在人们面前。尽管这些契约文书讲的不是“四爷与若曦”的虚拟故事,却是真实的、曾经散失的浙南民间清代的乡村生活。

  一份“穿越”契约还原“若曦”历史记忆

  记者了解到,在以往正史的记载中,只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很少普通民众的记录。

  换句话说:作为乾隆皇帝之子和后来雍正皇帝的“四爷”,其历史记录颇丰,可作为最普通民众的“若曦”,其历史无迹可寻。

  “在历史学家看来,这种缺少普通民众在场的历史,既是苍白的,又是单调的。”曹树基告诉记者,要了解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就需要搜集民间文书,从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资料中,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复原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而一份穿越百年的契约就是一段普通民众边缘历史的重现。

  曹树基说,2006年夏天,他在浙江南部搜寻移民以及古建筑时,偶然在松阳县的一个名叫石仓村的阙姓家族老屋里,发现了百余件清代雍正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凭着常年在地方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微观历史的研究关注,他马上意识到这些文书在还原村落历史生态、重新构造国家历史记忆上的重大意义,并由此开始了细致而漫长的“契约发现”之旅。近十年来,他们先后发现契约文书达七千余件,均被称为“石仓契约”。

  在中国史学界,甲骨文、秦汉简牍、敦煌文书、徽州文书与内阁大库档案,被称为20世纪四大史料发现。所谓徽州文书,是指在徽州地区发现的契约文书、家谱、账簿、以及其他普通民众生活中留下的文字资料,而在石仓所发现的,也是同类型的材料。石仓契约帮助人们发现了中国前近代历史的另一条线索。

  300年前清代乡村已然遵循“市场机制”

  在人们的想象中,300年前的清代边远乡村,应该是一个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所在。但是,石仓契约却告诉大家一个与现代人的想象完全不同的事实:

  过去三百年间,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维持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所共同遵守的秩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

  据介绍,石仓是一个包含七个村的聚落,约六千人口。在这样一个不大的地域范围内,先后发现契约文书达七千余件。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文书的脉络几乎没有紊乱。循着文书信息的提示,现在甚至还能寻找到历史上一小块农田的所在,了解到清代某个普通村民的生活历程。

  契约展现的内容更让人吃惊。与现代人的想象相反,过去三百年间,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维持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

  在这个小山村中,不仅土地交易、金融借贷非常频繁,而且基本遵循着市场机制,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金融组织,即金融借贷组织与宗教团体的结合体——定光会与五谷会。

  原来,最初,村民们由于神灵崇拜结合在一起,定期集会逐渐发展出融资功能。在这些组织中,人们随着市场变动灵活地调整利率,其对市场与价格的敏感,丝毫不逊于现代金融业者。

  经过数年的整理,历史系的研究团队还从契约文书中发现了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尚未达到现代民商法的细致周详,但他们在数百年时间中自发形成了有效运转的土地市场规范。在土地市场中,村民们所共同遵守的秩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

  无声账本讲述18世纪中国市场的故事

  凡去过石仓的人们都对那里的古建筑群叹为观止,但究竟谁建造了这些“大屋”?曹树基教授和他的助理蒋勤博士从十几册泛黄的账本中破解了这个秘密——你能相信吗,18世纪中国市场的故事,在这里可以找到丰富的样本。

  原来,清朝康熙年间,阙氏宗族从闽北迁徙到石仓定居,族人阙其兴兄弟开始在这里经营铁砂炼铁业。阙氏因铁业致富,随后购买土地、建筑大屋,造就了今日石仓之土地契约和清代建筑两大特色。

  然而,由于石仓并没有含量丰富的铁矿,只有终年不断的山中溪水,将土壤中蕴含的铁砂逐渐冲刷下来。阙氏祖先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延续二百多年的手工业炼铁。每年农历二、三、四、五月及十一月,山民从山中砍柴烧成木炭送往阙家的炼铁场——阙彤昌号的铁炉。工人们则在溪水上层层设闸,淘洗积累铁砂。

  铁砂与木炭都有专门的供应商,源源不断送往阙彤昌号铁炉。从这里炼出的铁,则顺着松阴溪,汇入瓯江,最终抵达温州。而温州的供货商们,又源源不断地将铁材运往当时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区域——江南。

  从石仓到温州,从温州到江南,从那些字迹凌乱难以辨认的账本中,我们逐渐可以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18世纪中国市场。

  道光后期开始,由于受到道光经济危机和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石仓铁业走向衰落。很多石仓阙氏家庭的经济步入停滞期。

  不过到光绪年间,由于转向服务区域市场,石仓的铁业又开始活跃起来,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当时石仓铁炉一年的产量,按人均每年用铁1市斤计,足够9万人使用。民国年间,阙家后代靠着炼铁收入,创办电厂和碾米厂,成为松阳现代工业的创始人。 甚至“大炼钢铁”时,只有石仓阙家帮助设立的铁炉最为成功。清代的传统炼铁业,居然为现代工业开启了道路。(新民网记者 李欣 实习生 吴裕萍)

图说:交大团队发现的数百年前的契约和账本。新民网 记者 李欣 摄

图说:交大团队发现数百年前的契约和账本。新民网 记者 李欣 摄

新民网茶馆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newteahouse
无节操、有道理
最麻辣,最有趣的时事脱口秀!
你今天脑补了吗?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网编辑:陈长凤)
今日热点

发布评论

评分:
 /  人已评
>>已有条评论

您还能输入140

查看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下次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新民网友:
评论成功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

点“看微博”查看您的上海滩微博

   

评论成功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