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家园鹤翔航头朱家角古镇泗泾 今日九星宝山社区璀璨徐家汇定海家园科瑞物业湖南社区健康枫林今日虹梅今日练塘龙华社区曲阳社区庙行之声北站社区江桥报太平家园嘉兴天地美丽顾村和谐盈浦金泽报道康健社区走进广中川北印象重固家园今日佘山
关闭
新民网移动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莘庄百年钩针技艺面临失传 将申报国家非遗

2014-03-30 11:07
来源:新民网        新民网编辑:朱文彬    作者:储静伟T | T 字号: 打印 参与评论(0)

图说:3月24日,上海市莘庄镇文化活动中心,金龙华正在整理用莘庄钩针编结技艺做的衣服。早报记者 孙湛 图

图说:钩针和编结的花朵。

  莘庄钩针编结技艺

  【新民网讯】由法国天主教修女传入徐家汇圣母院,再随着沪杭铁路传入莘庄及周边乡镇。

  钩针编结只凭一根钩针、一条棉线,即可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数十种花型多变、式样繁复的服饰;如果再配合布艺、蕾丝、晶片等现代服饰材料,还能编织出各种时尚的晚会礼服、旗袍和婚纱礼服、装饰画。

  到上世纪80年代最盛时,莘庄、七宝、梅陇、颛桥等地约有13万人从事钩针编结生产。如今,仅有百余人还掌握这门技艺,且大多为高龄老人。

  一根小小的钩针、一条普通的棉线,通过长短针、钩拉、缠绕等技法,就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数十种花型多变、式样繁复的服饰;如果再配合布艺、蕾丝、晶片等现代服饰材料,还能编织出各种时尚的晚会礼服、旗袍和婚纱礼服、装饰画——这就是市级非遗项目莘庄钩针编结技艺。早报记者昨日获悉,这项技艺将在今年申报国家非遗项目。

  钩针编结技艺主要流传在闵行的莘庄等乡镇,至今已经传承了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时期曾有多达13万人靠此谋生。但遗憾的是,现在仅剩下百余人会这门技艺,且多数已是高龄老人,传统的莘庄钩针编结技艺面临失传境地。

  在莘庄传承已逾百年

  用钩针编结花边,是闵行莘庄等部分乡镇妇女独具的抽纱编结手工技艺,俗称“结花边”。因编结工具仅凭一根钩针,人称“小扎钩”。

  “手工编结业曾经是继手工棉纺织业之后又一项地方产业,涉及家家户户,影响了近百年来本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民风民俗。”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张乃清如此评价钩针编结。

  “小扎钩”的发源地,是徐家汇圣母院。据《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县志》等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天主教修女携带花边样品来到中国,在徐家汇圣母院内向女教徒传授编结技艺。此后随着沪杭铁路开通,从徐家汇到莘庄只有4站路,圣母堂的影响力也随之扩散到了莘庄镇南张天主堂,编结手艺也传到了这里。

  据钩针编结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金龙华回忆,小时候每个礼拜天她都会开开心心地带着家里准备的白煮蛋,等着奶奶、妈妈去南张天主堂。在那里,修女会向信徒教授钩花的技艺。

  1924年,莘庄镇上出现专事门市收购及串乡上门收购花边的花边号。受其影响,周边地区布庄也兼营花边业务,经洋行出口。钩针编结产业随之不断扩散,至上世纪30年代末,上海县地区专事编结者达5000人。

  1954年,莘庄、七宝、梅陇、颛桥等地有花边行12家,外发加工人员7000多人。至上世纪80年代最盛时,上海县艺品厂内外有13万人从事钩针编结生产。据史料记载,到1984年,莘庄花边厂已为国家创汇300余万元。

  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钩针编结不仅影响了莘庄等乡镇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每一位编结人的生活,甚至带来了妇女社会地位的转变。

  “贫苦之户,赖以宽裕者数千家”。张乃清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看一家人兴旺不兴旺,主要看这家人的女儿多不多,生五个儿子不如生一个会钩针的女儿。其时,一名妇女一年的编结收入往往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能够使得全家生活变得更富裕。镇上居民也大多将编结收入作为相对可靠的经济来源,赖以解决一家人基本的温饱问题。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随身一只结花篮,忙里偷闲钩起来”已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白天的田地里,开会的会场里,晚上的路灯下,妇女们的生活似乎离不开这根“小扎钩”。金龙华笑着回忆:“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又累又开心,因为钩下去钱就进来了。”

  经济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妇女社会地位的转变。既然“生个女儿多根针”,娘家自然主张婚后也把女儿留在自己家中,做“坐家囡”。即使在解放前,当地女子对于自己的婚姻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当地男人为了让家中的女人们安心编结,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还要腾出时间帮忙整理结线、成品整形,成为名副其实的“好男人”。

  2007年成功申报市级非遗

  上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几代人的“小扎钩”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从事辛苦钩针编结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张乃清回忆,闵行莘庄等地民风也随之而变,广场舞、搓麻将等娱乐活动取代了当年简陋的路灯下那跳跃的“小扎钩”。

  幸运的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又将“小扎钩”带回了人们的视野。2004年初,莘庄镇党委、政府在区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工作小组,搜集整理文字、图片、档案等相关资料,寻访编结高手。钩针编结技艺非遗传人金龙华就是这个时候进入他们的视野。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钩针编结技艺成功申报上海市级非遗,金龙华也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金龙华的母亲是莘庄地区第一代掌握并传授钩针编结技艺的人,她自己也从事钩针编结50多年,几乎从未间断。

  谈起对小扎钩的感情,金龙华感慨:“我不是没想过放弃,也想着和人家一样出去玩,可毕竟与钩针打了一辈子交道,真是有感情了,只有做这个事情才觉得起劲。”

  金龙华还通过走访民间老艺人,寻访遗落的花型和针法,“我拜访了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总结并创新出了52种针法,并整理了这些针法的符号、花名、用法、俗称,市面上教材只有20多种针法,年轻的编结者对于很多过去的针法都不知道了,比如绕籽针法,就是钩出来的东西像一粒籽一样的。”

  编织最时髦的礼服旗袍

  除了搜集、整理工作,金龙华还对钩针编结进行创新。仅凭一根钩针,金龙华不仅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各式各样的服饰,如果再配合布艺、蕾丝、晶片等现代服材料,还能编织出各种时尚的晚会礼服、旗袍和婚纱礼服、装饰画、工艺品。

  在莘庄镇文化活动中心,政府专门出资60万元设立了莘庄钩针编结坊,作为金龙华等非遗传承人的钩针编结工作室与作品展览室,里面挂着上百件各式旗袍、婚纱、大花礼服,还有各类镂空的时尚连衣裙、套衫、百褶衣等,式样繁复,色彩缤纷。还有一套中国56个民族服饰的编结展示样品,也是金龙华耗时近一年编织出来。

  “市面上或者时尚圈流行的服饰,几乎都能用钩针编结出来,而且更有个性和特色。”金龙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些服饰常常被人借去T台走秀,用作表演服饰,“有两位舞蹈演员借用我的两件拉丁舞套装去国外表演,两人就不舍得还我,非要花大价钱买下了。”金龙华说,编织出的这些服饰都是展示品,因为只此一件,目前并不对外销售。现在不断创新的钩针编结技艺、作品吸引了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文化界人士的目光,2013年10月金龙华应邀前往澳大利亚进行了文化交流,莘庄钩针编结技艺的现场展示让老外们频频竖起大拇指。

  为了更好地传承钩针编结技艺,莘庄镇文体中心特意为金龙华“物色”了几名年轻徒弟。同时,文体中心还成立了莘庄镇“家庭工艺坊”、举办老字号服饰文化展、开展钩针编结大赛、开设钩针编结技能班等。与此同时,镇文化中心与社区学校积极合作编写《莘庄钩针编结》等校本课程,开设编结课程,面向社会举办各类培训班。

  如何珍视并传承这份传统呢?张乃清强调民俗的融合。“钩针过去是人们的生计,在当时还提升了女性的地位;现在,小扎钩更多是一种美化生活的方式,一个团聚社区百姓、沟通人际关系的好途径。”据东方早报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xinminwangshi
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
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
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网编辑:朱文彬)
今日热点

发布评论

评分:
 /  人已评
>>已有条评论

您还能输入140

查看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下次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新民网友:
评论成功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

点“看微博”查看您的上海滩微博

   

评论成功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