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创业者”地铁求扫二维码 市民:扫码也是骚扰。新民晚报新民网 李永生 摄制
【新民网·最新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地铁有不少“创业者”求乘客扫二维码。据称,扫一个码可赚2—3.5元。
那么,你是否在地铁上遇到过类似情况?面对越来越多求扫码者,你会去扫一扫吗?你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否应该被规范管理?街谈巷议走上街头,听听市民朋友怎么说。
正方:创业不易,能帮就帮
采访中,绝大部分市民都表示自己曾有过在地铁内被“求扫码”的经历。“有人看我胖,就跟我说扫码能教你怎么减肥,结果扫了一下发现是一个养生类的账号。”
不过,有市民坦言并不反对“求扫码”的行为。“我也是一名创业者,创业初期求关注是最困难的。”
市民表示。体谅这些“创业者”的艰辛,并且愿意提供帮助。“跑来跑去也很累,能扫就扫吧。”
谈到市民关注的隐私问题,有市民表示不用“过分担心”,一位从事IT行业的市民指出,“有一些要你填写身份信息的二维码会存在猫腻,但一些只是关注公众号,其实也没那么吓人。”
反方:求扫码是变相“骚扰”
但也有不少市民反对“求扫码”这样的行为。
图说:市民称求扫码是变相骚扰乘客。
“网上有很多扫二维码,结果被盗刷银行卡的事,现在手机里隐私那么多,真不敢随意扫码。”市民坦言自己最担心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
还有市民表示,“正在看书听音乐或是和朋友讲话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来叫我们扫码,这有点骚扰乘客的感觉。”
市民认为,“创业者”求关注应该建立在不骚扰乘客的前提下进行。
当然,也有市民质疑“创业者”的身份。
“他们说自己是创业者,结果一扫发现是一个微信号,还有可能是微商,感觉更像是推销的。”“这和地铁上发传单的也没什么区别,都应该是严令禁止的。”市民称求扫二维码的行为是一种变相广告推广,“地铁广播一直说严禁散发小广告,这只是换了种形式的小广告。应当禁止。”
建议:设立固定“推广时间"”
对于越来越多的“求扫码”行为,市民也提出了不少建议。“这些行为不能放纵,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市民坦言,创业不易,但也要讲规矩。“至少讲清楚你的来历,资质要齐全,这样才能杜绝诈骗。”
图说:市民担忧扫码背后的信息安全问题。
市民建议称,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求扫二维码背后的虚假营销甚至是诈骗。“可以在地铁外面专门设置推广区域。”
市民坦言,并不希望在地铁车厢内看到“求关注”的行为,“如果真有这样需求的创业者,可以给他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让他们有推广的机会,但要严格审查他们的资质。”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卞英豪 李永生)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
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