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新民晚报大学版学生记者正在采访张小平。新民晚报大学版学生记者 龚诗怡
【新民网·最新报道】上海大学生“重走长征路,青春心向党”红色寻访活动的第一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7月19日,我们在于都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并有幸采访到了副馆长张小平。
面容清瘦,头发花白,衣着朴素,从事长征文化研究三十余载的张小平,十分平易近人。谈起长征史,张副馆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为什么于都是“长征源”?
于都是学界公认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1934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苏区北大门、南大门陆续失守,中央红军准备撤离中央苏区。各军10月7日接到撤离命令,赶往于都休整。
“苏区那么大,为什么要选择于都?”张小平解释说,于都属于丘陵地带,便于大部队隐蔽。它在国民党五次“围剿”中,都没有丢失主要战场,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都比周边地区相对好一些。于都与各个部队战场的距离相对较近,便于部队协调动作。而1934年7月以于都为中心成立的赣南省,也使于都在组织上有所保证。
张小平介绍,更重要的是,当时于都的群众基础非常好,从1926年开始就有了党组织,第一个赣南县级红色政权就是由红四、红五军于1929年建立的。他们打地主、分田地,百姓对红军的感情很深。
1934年9月中旬,毛泽东带病来到于都。他展开社会调查,了解敌情并向中央军委汇报。军事情报也对军委下一步在于都休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在统一战线方面,红军与广东军阀也达成了秘密协定,得到较好的休整。情报明朗,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向西南方向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进发。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此在于都拉开序幕。
30万人保守同一秘密
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在于都顺利出发,与于都的百姓密不可分。当时8万多红军主力在县城内外集结,休整了长达十天,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而在这十天时间内,国民党探子竟没有发现丝毫消息。红军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30万于都人民保守了同一个秘密,堪称奇迹。
在于都出发的8.6万红军将士中,赣南籍红军多达6万余人。妇女肖桂香动员新婚不到一个月的丈夫参加红军,孀妻李冬秀更是将唯一的儿子送去参军。在当年的于都,处处是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的场景。
现如今,长征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当我们走在于都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含有“长征”字眼的牌子。除了长征公园、长征大道、长征大桥等地标性建筑,还有一些个体户为自家商铺取名“长征”,如长征加油站、长征小吃店、长征网吧等。
“于都在新时代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见义勇为的英雄”,话至此处,张小平不禁感慨:“长征精神作为一种正能量,在于都代代传承,不断鞭策着一代代于都人民。”
希望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谈起今天的于都,张小平眼里闪烁的是欣慰与骄傲,时刻不忘宣传于都红色根据地的风貌,希望更多人可以到于都来感受长征精神,并将它带到全国各地。
现在于都境内的长征出发遗址一共有14个,包括8个主要渡口和6个旧址,这些遗址在近几年都得到了国家扶持、修复,吸引了全国各地寻访学习的人。各种社会团体、单位、游客络绎不绝。“让每个旧址都成为正能量的教育基地。”张小平说。
采访尾声,张小平对这次上海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期许。他说,在当今有些浮躁的社会中,参加红色寻访活动,可以帮助年轻人们补充更多精神食粮,领略长征文化的精髓。他期望,在长征途中,同学们能培养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坚韧不拔的精神,肯担当、敢作为,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曹刚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俞金旻 通讯员 赵子谦 龚诗怡)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
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
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街谈巷议微信
微信号:xinminwangshi
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