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讯】面对第三方打车软件引起的争议,市交港局昨天明确表示,打车软件的出现使出租车消费又多了一种方式,管理部门应加以规范化引导而不会去制止。下一步,通过协商的办法,将第三方打车软件纳入统一平台,便于规范操作。
质疑:空车待运不停回应:将改进顶灯
打车软件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便是,等了很久出租车,一辆辆空车疾驰而过,却视若无睹。
在昨日上海交港局与上海各大出租车公司的研讨会上,交港部门认为,打车的乘客并没有明显增多,出租车也没有减少,市民所指责的“打车难”,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
交港局认为,认定“拒载”有三种方法:一是市民扬招,驾驶员停车询问后不载客,二是出租车正在路边候客,却拒绝载客;三是营业途中无正当理由中断服务的。对于“空车不停”,出租车管理部门也试图进行干预,驾驶员却以“没有看到扬招”为由推脱,而比照现有法律法规,的确很难查处。市交港局表示,这一现象说明“打车软件”改变了出租车叫车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也要升级。
“看着空车驶过而不停”,这些空车其实是去接使用“打车软件”的客人。这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司机接“软件叫车”的单子,无法在出租车的顶灯上显示“电调”。市交港局表示,已经注意到“待运”出租车遇扬招不停现象,对此,将对出租车顶灯进行技术上的改进,今后驾驶员通过打车软件去做接单生意时,顶灯不再显示“待运”状态,让扬招乘客便于识别。
质疑:加价是变相涨价回应:视作给司机“小费”
在高峰时段,乘客的加价行为,是否会助长的哥“拒载”和“挑肥拣瘦”的行为?如果不加钱,就打不到车,有变相涨价的嫌疑,出租车本是面对所有顾客,这样一来,是否对不加价的乘客很不公平?
对于这一问题。上海交港部门回应:无论是加价,还是返利,这都是司机和乘客以及软件公司一种私下的行为,只要乘客不投诉,管理部门是无法进行处理的。去年7月,上海交港局发布了《关于规范本市出租汽车预约服务管理的通知》,禁止打车软件“额外加价”现象,但现在往往并不是司机要求加价,而是乘客主动加价,这可以理解为乘客给司机的小费,执法部门难以进行查处。当然,一旦涉及侵害乘客权益的行为,管理部门一定会严格执法。
质疑:对有的人不公平回应:这是行业发展趋势
一些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老人或者没有条件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如何为他们服务呢?
交港部门认为:出租车不应该是出行的必需品,它和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不一样。大量出租车投入市场,也占用了道路资源,并不环保,出租车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交通工具。“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沪上将适时调整本市出租汽车行业定位,使其逐步退出公共交通领域,并按照行业定位,相应调整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价格机制,以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特殊出行需求。”交管部门表示。
市交港局表示,今年,上海还将加大候客站点的建设,通过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将乘客引导到候客点等车,同时,加入APP软件,乘客可以通过这一软件查找最近的候客站,以及候客站空车的数量,方便乘客选择。今后,叫车的方式,将主要以电话调度、候客站候车、软件叫车三种为主,要逐步改变马路扬招的模式。
“软件叫车,目前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但它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它改变的是消费支付模式和叫车方式,只要不影响行业的公平竞争,是不会叫停的。”市交港局相关人士比喻:“这就跟实体商店受网店冲击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消费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质疑:助克隆车揽客回应:的哥身份后台会查证
目前,上海四大出租车公司电调系统,都是由公司统一进行安装,在运营过程中,有任何异常情况,乘客都可以进行投诉。但记者了解到,打车软件的客户端软件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只需手机号验证。而“司机版”的软件安装,则需要司机提供车牌号、监督卡号、出租车公司等信息,公司后台会予以查证。
打车软件是否为克隆车增加业务?发生纠纷如何查询?“嘀嘀打车”工作人员表示:若打车后遇到车牌号不同的来车,请不要上车,直接投诉到公司客服,公司会查明情况后对于该号司机采取禁号措施。“更合理更规范的软件打车模式,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并会及时对外进行公布。”市交港局相关人士说。(据新闻晨报)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大城小事,第一辰光微信阿拉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侬等你来报道!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11 021-52921234转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