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而今小区里的绝大部分居民已经搬离,只剩下空空荡荡的房间、散落四处的旧家具。新民网记者 沈文林 摄
图说:这里就是陈子民的出生地,但在62年前,这里还是如同周边“鸽棚鸟笼”般的各类私房。新民网 沈文林 摄
视频:一个虹镇老街居民的住房"三级跳"。新民网记者 陈炅玮 制作
【新民网·独家报道】出生在虹镇老街的私房,从蜗居在25平方米的违建,到搬进老街的首批公房,如今又将迁入崭新的电梯房。62岁的陈子民,就此成功完成了一次住房的“三级跳”。
跟随着陈子民的脚步,记者日前来到虹口区虹镇老街269弄,这个位于虹镇老街新港路路口的居民小区由近10栋米黄色的6层楼老公房组成,而今小区里的绝大部分居民已经搬离,只剩下空空荡荡的房间、散落四处的旧家具,以及塞满信件广告的绿信箱,仿佛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闹猛(上海话:热闹)。
这里就是陈子民的出生地,但在62年前,这里还是如同周边“鸽棚鸟笼”般的各类私房,父母带着陈子民和他的两个兄弟,一家五口挤在两层楼40平方米的老宅内。带着记者穿梭在迷宫一样的成片老宅中,陈子民却仿佛在自家客厅般熟门熟路。
“那时的虹镇老街还不像现在这么拥挤,房子四周都很宽敞,但年轻人结婚总要新房吧,没房子就只能自己搭了。”所谓的新房,或者贴切点说是蜗居,或者更准确点说就是违法搭建,25个平方米,陈子民在里面完成了结婚和生女两件人生大事。
令人兴奋的消息出现在1987年,老宅被纳入虹镇老街历史上的首个动拆迁地块,政策是“原拆原还”,陈子民分到的是4号楼5楼的一室户,建筑面积35.1平方米。“因为考虑我有女儿,所以比隔壁多分到1平方米,但多出来的面积是要出钱买的,最后单位终于同意出钱,722.68元,这个数字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紧靠阳台内墙是一张陈子民夫妇的大床,大床边是一张三人沙发,晚上沙发拉开,就变成了女儿的床,虽然房子并不大,但相比周围地块的广大老街居民,能够告别阴暗潮湿的蜗居,搬入整洁明亮的新公房,那段时光对一家三口来说是最欢乐的。
“动迁一直在说,老街的面貌却没有出现太大改观,窗外还变成了熙熙攘攘的马路菜场。”随着时光的推移,烦恼逐渐又将欢乐取代,女儿睡沙发床直到嫁人,更让陈子民耿耿于怀。好在,伴随着地块整体开发,以及在2013年通过二次征询,老房子终于要拆了。
陈子民的新房,将是市中心最大保障房“彩虹湾”的三室一厅电梯房,建筑面积95平方米。即便要等到2016年年底才能交房,即便2014年还要在外借房居住,但这些都无法影响陈子民的喜悦心情。“虽然不再是老街人了,但还能留在市中心,留在虹口。”(新民网记者 沈文林)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大城小事,第一辰光微信阿拉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侬等你来报道!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11 021-52921234转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