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委员把脉"120"困境 支招急救服务提升 新民网 李永生、陈东达 摄制
【新民网·独家报道】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后苦等1个半小时未见120急救车,就在今年年初,一突发疾病的59岁上海市民终离世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再度引发社会对上海120无车可派、救护车上的一线急救医生短缺等问题的热议。这也成了今年两会上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台盟上海市委、农工党上海市委分别提交了有关提高120急救服务水平和急救人员职业化队伍建设的提案。
台盟上海市委的这份“关于进一步加强‘120’医疗急救服务水平的一些建议”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急救医师岗位缺口率高达近40%,且每年以约50%的速度在流失,如2012年度全市招录急救医生92人,而年度辞职70人,目前还在持续流失中。
台盟市委副主委刘艳委员是瑞金医院心内科的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医疗一线工作,对120急救工作深有感触。通过调研,她指出,当下的上海“120”医疗急救工作中具体存在“120”急救医师队伍结构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衔接不流畅,“压车”现象严重影响急救车辆周转;现有急救站点当班车辆配置饱和,急救站点增配有难度;民众对“120”医疗急救工作缺乏理解,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刘艳委员表示,保持院前急救队伍稳定是目前解决院前急救服务矛盾的关键。“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从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提高急救医师的福利待遇,制定符合院前急救行业特点的职称晋升机制,留住急救医生。”刘艳委员还建议建立院前急救医生的分流机制,将到龄的急救医师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生,既保证了院前急救的质量,又能保护院前急救医生的健康。另外还建议,建立院前急救医师的退出机制,如提前退休等职业保护机制。
针对120急救人员严重流失的现状,农工党上海市委也专门提交了实施职业化队伍建设的提案。提案中指出,上海拟探索推出实施“分类救护”的模式,在此背景下,院前急救人员队伍的建设可顺势而为,在“分类救护”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急救人员配置,实施职业化队伍建设。
“根据急救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急救业务划分为急救、康复出院(或其他原因离院)和转运(院间转运)等三类,配置相应的急救人员。这一举措将对本市急救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张怀琼表示,根据分类救护模式的需要,通过培养、引进等手段,建立起一支由院前急救医师、助理医师、护士、医疗救护员等组成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梯队。
“让急救人员都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其中,急救医师负责承担急、危、重伤病人员在事发现场、转送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治服务;经过专业培训的助理医师或医疗救护员承担非急救类服务,提供单纯的院外专业抬抱和转运服务。”张怀琼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急救医师处于急救人员队伍金字塔顶端,提供高级生命支持,并从事在线指导和预立医嘱指导。助理医师、护士、医疗救护员接受专业培训,考核通过并持证上岗,走急救人员职业化的道路。
除人员配备外,刘艳委员特别提到,市民普遍对“120”医疗急救工作缺乏理解,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由此,她建议加大对“120”院前急救工作情况的宣传力度,如急救车辆调配情况、发展现状、如何正确呼救及就近择院就医观念,以及建立急救呼叫的个人诚信数据,针对按照急救呼叫而作非急救用途的呼叫,以占用公共急救资源予以拒载,来制止占用公共资源的不良风气。(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沈文林 萧君玮 李永生 陈东达)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
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
大城小事,第一辰光微信阿拉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侬等你来报道!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11 021-52921234转 新民网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8:00
[展开/收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 |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