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绿色冬奥”是个什么样子?北京冬奥组委这份报告说得很清楚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驻京记者杜雨敖     编辑:倪彦弘     2022-01-13 10:59 | |

  【新民晚报·新民网】北京冬奥会已经准备就绪,3周后将拉开大幕。“绿色办奥”理念在整个筹办过程中贯彻得怎么样,“绿色冬奥”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很关心。在今天上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赛前报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这份报告总结了冬奥会目前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对我们这个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非常重视,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巴赫主席和帕森斯主席都分别制作了祝贺视频。

  李森表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三大主题之一。筹办以来北京冬奥组委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会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及相关方面联合研究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确定了“可持续·向未来”的愿景,以及“创造奥运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新典范”的目标。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方面构建了工作框架,共包括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条具体措施。

  李森表示,筹办6年多来,努力把绿色办奥理念落实到筹办工作全过程,并将筹办工作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一批可持续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立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冬奥会筹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标准化、体系化的管理。我们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进行整合,建立了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管理体系,利用这一体系,我们对主要场馆、50多个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二是打造生态赛区。针对雪上项目主要分布在山区的情况,采取措施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规划设计前进行了植物本底调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避让、减缓、重建、补偿等方面确定了保护措施。通过就地、近地、迁地措施保护赛区植物,通过设置动物通道、布设人工鸟巢、规范施工行为等多种措施降低对赛区动物的影响,并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多种途径收集、储存和回收利用雨水和融雪水,高效利用水资源。通过种种措施,守护了赛区的青山绿水,实现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目标。

  三是严格实施低碳管理。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场馆,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同时,我们建设低碳场馆,所有场馆都达到了绿色建筑标准,4个冰上场馆使用了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建成超过5万平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全面使用低碳能源,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构建低碳交通体系,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超过了8成。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碳补偿渠道,北京和张家口两地政府将林业碳汇捐赠北京冬奥会,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也为北京冬奥会赞助了碳中和产品,通过这些措施,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

  四是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北京冬奥会筹办的6年,也是北京、张家口两地快速发展时期,冬奥筹办对两地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建成通车,路网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交通设施相联相通;两地协同治沙、治水、治气,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础性公共设施加速布局,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实现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落户延庆和张家口,冰雪、绿色能源等产业加速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互补互促。首钢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建设“最美冬奥城”,张家口打造“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这三个地区已经成为冬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五是筹办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冬奥会筹办的应有之意。6年多来,借助冬奥会带来的发展机遇,京张两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冰雪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群众带来更多就业,人民生活更便利,发展机会更充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加,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带动全民健身,塑造健康生活方式,无障碍环境改善,包容性社会全面加速,促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新民晚报驻京记者杜雨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